孩子產生分離焦慮的原因(孩子分離焦慮一直哭怎么辦)
有這么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原本出門跟寶寶打個招呼,走得很順利,突然,寶寶就粘人的厲害,就是不讓爸媽走,怎么哄都沒用,有時候越哄哭的還越厲害,好像除了偷偷溜走,就沒有其他辦法了,這可是愁壞的一大批家長。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其實每個寶寶都會經歷這么一個階段,叫做分離焦慮期。離別總會伴隨著一定程度的焦慮,會引發孩子的恐懼,如果父母是多愁善感的人,那么孩子也同樣更容易感到不安。
首先你要了解孩子為什么會粘人,并接受孩子粘人的行為。
不用過于擔心這個問題,去了解清楚,是因為害怕什么東西,比如說孩子不想上學,是不是因為無法與同學好好相處;再反思一下自己,孩子的行為有沒有可能是你無意中造成的。
不要想著一夕之間讓寶寶變得不粘人,這是一個需要家長們耐心引導寶寶,循序漸進的一個過程。
1. 不要欺騙寶寶
對于小寶寶來說沒什么時間概念,如果你每次出門,哄孩子的時候,總說讓他等一會兒你就回來了。然而,寶寶等你出門后,過了一小會兒,一上午,中午吃了飯睡了午覺,直到一整個下午過去你都沒有回來,那么寶寶會覺得你騙他了,會胡思亂想你是不是不要她了,從而在你離開家的時間都會有些不安和害怕,久而久之,就死活粘著你不讓你走。
寶寶會這樣,也是一種沒有安全感的體現。
在寶寶沒有適應離開你時,要盡量多陪伴寶寶,尤其不要丟下寶寶一個人獨處。
當不得不離開時,要用寶寶能懂的方式讓他明白:爸爸媽媽的離開只是暫時的,并且每次離開,跟寶寶約定回家時間,把握不準可以說的遲一些,提前到家沒關系,不要晚回去。
由于小寶寶沒有時間的概念,在約定時間時,要用寶寶能夠理解的方式,讓她知道你會在哪個固定的時間回來,比如,跟寶寶約定在她吃晚飯的時候回來。
平時,要多陪寶寶玩耍,用溫柔的目光、語調或者撫摸、摟抱、親吻和寶寶交流,讓他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
2. 慢慢的讓寶寶適應你的離開
在離開寶寶前,先給寶寶一個他喜愛的玩具,父母陪他一起玩一會兒。一旦發現寶寶開始專注的玩兒玩具,家長就可以退出,在寶寶旁邊看著他,讓他自己玩。
然后嘗試離寶寶一定的距離看他玩,等寶寶適應后,再加大和寶寶的距離,并在寶寶視線范圍內做些別的事情。
等寶寶再次適應后,家長可以嘗試在他的視線里消失一段時間。從30s開始,逐漸延長到1分鐘、2分鐘、3分鐘……
在離開寶寶的時間里,為了防止寶寶寂寞,父母除了給他一些玩具之外,還可以給他聽聽兒歌和音樂,來分散寶寶的注意力。
當寶寶呼喚大人的時候,不要急于走過去陪伴他,先和寶寶保持一定的距離說說話,從心理上給他一種安慰,以便逐漸延長寶寶自己玩的時間。
3. 尋找合適的照顧人
這也是很多家庭選擇讓家里的老人來照看的原因,可通過照顧人的介入減少寶寶對媽媽的過分依戀。但是老人來的不能太突然,要給寶寶調整適應的時間,免得寶寶面對不熟悉的人而產生不安。
一開始可以讓老人和媽媽一同照顧寶寶,讓寶寶熟悉。徹底熟悉之后,再逐漸將寶寶交給老人照顧,如果家里請了保姆,也是同樣的步驟。
同時,父母也不要因為有了照顧寶寶的人,就當甩手掌柜,還是要盡可能在某個固定時間多陪寶寶玩耍,這樣寶寶就會知道,雖然媽媽不在身邊,但是某個時間一到,父母就會來陪伴他,從而有效地增加寶寶的安全感。
家長們也要擺正心態,有的會還害怕孩子跟老人親或者跟外人親,不跟自己親了,其實這種擔心沒有必要。不管寶寶對照顧者的感情有多深厚,他對父母的感情依然是誰也無法替代的。
4.培養寶寶獨立
小辰上一篇專門寫的如何培養寶寶獨立的能力,寶寶行為習慣的養成與父母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從小就習慣別人陪著玩,就會缺乏自己玩的能力。
在給予寶寶足夠關愛的同時,不要過分保護寶寶,放手給寶寶機會自己玩。從幾個月開始就可以給讓他在自己的小床上玩耍,伴著音樂或者她喜歡的玩具。這樣,寶寶習慣了獨自玩耍,長大就不會太黏人。
除了讓寶寶養成獨自玩耍的習慣之外,父母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寶寶從小學會自己做事,如從幾個月開始自己扶奶瓶,到1歲多自己拿勺子吃飯,再到以后自己穿衣服,獨立地與其他小伙伴交往,一步一步給予寶寶足夠的鍛煉。
當然,培養寶寶的獨立能力并非一定要什么事情都逼著寶寶自己干,當寶寶需要幫助的時候,還是要給予他關照。
5.和寶寶一起探索世界
和寶寶一起在外面玩耍的時候,和寶寶一起去草叢里找小昆蟲,一起撿樹葉,比誰撿的樣子多,看看不同樹葉都有什么不同,讓寶寶觀察小螞蟻的活動情況,聽小鳥的叫聲等等,一旦寶寶獨自發現了什么新的情況要及時給他鼓勵,讓他從這些活動中找到樂趣。這樣,寶寶就很容易被周圍各種有趣的事物吸引,變得不再那么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