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之間的溝通(親子之間的有效溝通)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2019年,一則“兒子深造出國20年杳無音信,江蘇常州病危老母親盼見兒子最后一面”的新聞沖上熱搜,當事人王永強是全家人傾盡全力供他從小到大讀書的北大博士后,但在北大博士后畢業之后選擇出國發展,自此渺無音信。
熱心網友們看到這樣的消息后,紛紛幫忙出謀劃策,希望能幫助老母親滿足最后的心愿。期間有網友通過多方渠道了解到其可能在美國亞特蘭大工作,在網友的熱心幫助下,終于聯系到。
然而好不容易聯系到后,他卻希望家人不要通過媒體來找他,并回答了網友僅僅回答了七個字“清官難斷家務事”。
通過推測不難想象,在這名博士后的成長經歷中,一定存在著其和原生家庭間的矛盾糾葛,但具體發生了什么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當時留下的創傷在數十年間仍在家庭中彌漫,著實令人嘆息。
而在《她和她的群島》這本書里,我看到了一些在家庭溝通中非常窒息的對話,這四種不同的原生家庭,伴隨著的是他們四種不同的親子溝通模式,每一種都非常值得我們探討。
文中有四個青年
李衣錦有一個什么都要管的媽媽,媽媽經常說的口頭禪是:你還小。而你還小這三個字,她已聽了有30年了。從你還小不需要買新衣服、你還小日記本可以給媽媽看、你還小不能去同學家玩……一直到你還小不能早戀交男朋友。
陶姝娜有一個無話不談的媽媽,而她媽媽說,“我從小沒怎么管她”。
周到的媽媽,是一個在成長中缺失參與的母親,這個母親是家里人的禁忌。
張小彥的媽媽,是一個不會給孩子留臉面的媽媽,這個媽媽擅長在別人面前數落他。
我們知道親子關系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因為在孩子和父母早期的互動交流中,孩子會建立起自己對世界初步的認知。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言談舉止、三觀和成長經歷等多方面因素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對兒童產生影響。
同時,人們常說,親子關系的影響是雙向的,父母會影響孩子,孩子反過來也可以影響父母。但仔細想想,在早期的雙向影響中,親子關系在很大意義上仍是不平等的。
因為,親子關系=血緣關系。
親子關系是以血緣為基礎形成的人際關系,和同學關系、朋友關系是不一樣的。它在一定意義上有很多的特性,比如不可替代性,當你面對一個和自己三觀不一致的朋友時,你可以很容易做到不和他交流,或者替換一個朋友,但在親子關系中這是不可能發生的。
此外親子關系還有其他的特性如持久性、強迫性等等。這種特性就決定了在親子關系中,不平等的親子關系會造成很多的傷害。
通過對比書中的四種親子關系模式,依據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可以將親子關系互動參與程度分為三種類型:極度參與—中等參與—不參與。
在極度參與型中,張小彥的媽媽和李衣錦的媽媽估計有很多共同話題,但如果細分的話,也可以分為兩類:
極度參與型1:李衣錦媽媽:這種媽媽很令人窒息。
孩子小時候交朋友要管,她認為交朋友的標準是學習好不好,可正如書中說的那樣,好學生一般情況下是和好學生在一起玩的。孩子長大了交男朋友也要管,當聽到孩子有男朋友時,媽媽不惜拖著自己的跛腳,也要來看一下。
這種母親在生活中很常見,我有一個學生家長是家庭主婦,因為我們學校在偏遠的郊區,孩子來學校讀書通常都要寄宿,這位母親就專門在學校附近的村子里租了一間房子,目的是每天下午放學能夠和孩子聊一下天。同時,這位母親也會常常給我發一些信息如“老師天氣冷了,麻煩您提醒xxx多穿一件衣服,他不知道天冷了”,然而這些孩子都已經是高中生了,不是小孩子,已經可以很好地照顧好自己。很多讀到這里的讀者朋友們或許也會覺得不可思議,但這樣的家長,在當前的學校教育中還是比比皆是。
極度參與型2:張小彥媽媽:沒有愛的關心。張小彥是一個大學霸,他的爺爺和爸爸都是航天事業的從事者,這從側面反映了他的家庭是個對孩子有高標準高要求的家庭。在這樣的家庭中,自然一個對他高要求的母親。在書中最后的篇章里有這么一段兒話:當張小彥帶著陶姝娜回家見家長時,他的媽媽卻讓他按照常規回家時的做法向自己的長輩做匯報,這個匯報當然是工作上的。
當張小彥用商量的口吻問媽媽能不能晚一點,并解釋說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時,他的媽媽卻說“誰來都一樣,不管你多少歲,只要在這個家里,你就得遵守咱家的規矩。可別忘了,是誰把你培養出來的,誰讓你走到今天。”這類家長重規矩高于孩子的自尊心,也給孩子留下了成長過程中難以磨滅的創傷。
對這兩類父母,孩子們最開始的統一表現是默默服從,服從父母的指令,服從他們的教導,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當一名孩子成長為擁有獨立人格的時候,他們延后的“青春期”反應會比父母預計的大得多,甚至有可能出現像開頭說的事件:和父母斷絕關系。
中度參與型:本書中我最看好的親子關系就是陶姝娜和她的母親。雖然她母親可能會因為后續自身的婚姻問題和孩子產生芥蒂,但在早期的親子互動中,母女間的關系還是很好的。當孩子被班主任誤認為早戀時,母親能為孩子的正當權益據理力爭,在事情結束后能夠尊重孩子的想法,不刨根問底,能允許孩子接觸新興事物。她在信任孩子的同時,也能讓孩子知道自己對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真的很難能可貴。
不完全參與型:周到的家庭比較特殊,但我想表達的是,當母親在時空距離上無法參與孩子的成長時,通過其它手段在情感上的參與也是可以的,這個懸念就留給大家~
總之,親子關系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極為重要,哪怕現在我們都已是成年人,我們也有可能走不出自己原有的親子關系溝通模式中。
但,我們也不是不可以走出原有的親子溝通模式,究竟如何走出呢?
書中已經給出了一些答案,希望大家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嘗試分析自己作為父母或作為孩子時在親子關系中的互動模式,從而吸取經驗,在心理層面上實現更好地成長。
良好的親子關系不是天生的,需要彼此成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