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與孩子的溝通(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才能保持良好的親子關系呢?)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總把自己的話當做耳邊風,完全不配合。孩子們的確如此頑劣嗎?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些漫畫,生活中我們的父母大都是這樣做的:

父母一開口就給孩子定了性,“不負責任”,然后是一通指責。
訓斥孩子:“你怎么回事,不關燈?”
問責、歸罪孩子,“這是誰干的?趕緊給我承認錯誤?!?/p>
威脅孩子,“再……,給你好看?!?/p>
長篇大段地講道理、分析,這樣做可以直接把孩子說暈。
暴怒命令孩子,“別動?!?/p>
如果父母換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一下,他們會有什么樣的反應?
可能有的孩子會逆反——“我才不聽你的呢。”或者是“你越是不讓動,我偏要動?!庇械暮⒆涌赡軙晕覒岩苫蚍穸ā拔艺姹??!薄拔矣X得自己很渺小/失敗?!庇械暮⒆訒a生心理負擔——“都是我不好,我有一種負罪感?!庇械暮⒆觾刃纳踔習a生怨恨、埋怨等情緒——“都怪她,媽媽才不喜歡我?!薄拔乙獔髲退!薄?/p>
諸如此類的不良情緒,都有可能會在孩子內心醞釀并產生,如果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可能會壓抑在內心成為心病,或爆發出來產生巨大的破壞力。
可見,在面對孩子時,想要他們配合父母,不是以權勢和暴力控制孩子,而應該尊重孩子,不傷害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在對待事情上,父母要做到的不是糾結于孩子錯的方面,而應盡可能給孩子提供有用信息,才可能激發孩子的自主性,從而更好地配合父母。
1、將看到的事或問題描述出來
先看幾個例子:
孩子忘關水龍頭,澡盆里的水要滿出來了。媽媽不是指責孩子“不負責任”,而是就事論事地告訴孩子“水快滿了”。
孩子隨手把垃圾放在茶幾上。媽媽不是對孩子說:“你怎么總是亂扔垃圾!”,而是對孩子陳述事實:“垃圾應該扔到垃圾桶里哦。”
孩子上完廁所,忘了關燈。媽媽不是跟孩子說“跟你講多少遍了,上完廁所要把燈關掉?!倍窍蚝⒆用枋鲞@樣一個事實:“廁所的燈開著呢?!?/p>
向孩子描述事實和問題,同時也是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知道他應該做些什么。
2、不是追究責任,而是給孩子提供信息
一盒牛奶沒喝完,被扔在桌子上。媽媽大吼:誰喝完牛奶沒放回冰箱?孩子一聲不吭,嚇的縮成一團。
現在,我們換種方式,即不追究責任,而是提供一個具體信息:
媽媽看見沒喝完的牛奶,說,牛奶不放回冰箱會壞掉的。
信息比指責更容易讓人接受,指責會讓對方產生心理壓力、會有愧疚感或反叛情緒;但信息卻不讓會對方產生心理負擔,還能讓對方知道該做什么、怎么做。
父母需要清除,孩子和父母的關注點是不同的,如,去公園玩,父母關注的可能是美景,青山綠水紅花,而孩子可能關注的是路邊的小狗、樹上的小蟲子,甚至是地上的螞蟻。孩子是不同于父母的獨立個體。父母要引導孩子配合自己,那么需要給孩子提供一些信息,讓孩子跟父母一樣,關注同一件事。
3、用一個詞表述
孩子養了一條狗,卻總是疏于照顧。父親很生氣地批評:“沒養狗之前你答應好了要每天喂狗的,可是我已經第三次提醒你喂狗了……”
面對這樣的指責,孩子很懊惱,情緒低落,呆坐一旁。狗狗沒人照顧的情況仍然會持續。與其如此,不如言簡意賅地給予孩子提示即好,比如就說:寶貝,你的狗。
其實,父母在反復地述說一件事情而沒有引起孩子重視的情況下,就需要警醒了:是不是我的方法不對呀?是不是我沒有表述清楚呀?要知道多次反復不被重視,其實父母內心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負面情緒了。若是這時不及時剎車,等待孩子的可能將是劈頭蓋臉的責罵了。
而且對孩子來說,他們本身并不喜歡聽說教或長篇解釋甚至指責,因為他們無法抓住關鍵信息。很有可能是父母在一邊氣得火冒三丈了,孩子還不知所措地疑惑,“媽媽到底在氣什么、想要我做什么呀?”
4、說出我們的感受,注意不要談及孩子的品格或個性
父母是人,不可能沒有自己的脾氣。但要注意不要將孩子當做你的情緒發泄袋,而是描述你的感受。如,孩子拉扯爸爸的衣服,爸爸很生氣,不是發泄一通,“別拽了,真討厭”,而是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來,“我不喜歡別人拽我的袖子。”甚至告訴孩子你想要他怎么做,那么孩子有事的時候,可能就會按約定/要求拉拉你的手,或是碰碰你的腿了。孩子需要聽到父母的真實感受,而我們在讓孩子了解我們感受的時候,也在向孩子坦誠自己,同時也可避免將矛頭指向孩子,從而傷害孩子。
一位媽媽說,自己加班回到家,累得一動也不想動,孩子仍像往常一樣纏著自己講故事,她強忍著怨氣給孩子講完一個,她誰知孩子不干了,發脾氣說“媽媽講得不好”借機大鬧一場,媽媽心里的怒火也爆發了:“我都要累死了,你還纏著我。你是想要氣死我嗎?”
或許換一種方式,媽媽在跟孩子講完一個故事之后,就將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孩子:“媽媽今天又累又生氣,我不想講故事,想要安靜地呆一會兒?!敝灰覀冊诒磉_不滿或憤怒是沒有對孩子進行攻擊,孩子還是愿意跟我們合作的。
5、使用紙條
有的父母求助,自己跟孩子就不能好好說話,說話就嗆,怎么辦?其實有時巧用字條是不錯的主意。比如,孩子總是將房間弄得亂七八糟,父母與其追在身后不停地收拾、發牢騷外,不妨在醒目的位置給孩子留張條:“玩具玩完了要收好?!?/p>
字條的作用在于它能過濾掉很多無關的干擾信息,如父母的負面情緒,還能給予孩子提供直接的信息。父母不妨一試。這個方法對大孩子和小孩子都是適用的。即使孩子不認識字,但父母慎重地給他一封信,既給予他一個任務,也給了他一份信任,孩子大多會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