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有不良行為,如何教導(家長該如何改掉溺愛孩子這個不良教養(yǎng)方式呢?)
“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基本準則之一,是一個人只能改變自己,當你在改變自己時,同時會改變與他人之間的關系,而他人也必然會對此做出回應。兒童教育也是一門通過改變自身行為來更大概率地使孩子表現(xiàn)良好的藝術。”
孩子行為習慣,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jīng)驗總結,孩子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影響極為重要,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父母的身教為榜樣,家長你做到了多少正向榜樣。?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40周年修訂版)中的這句話直接改變了我的育兒觀。讓我從一個整天盯著孩子的不良行為,動不動就河東獅吼的焦躁不安的媽媽,變成了一個更加關注自己,通過改變自己來影響孩子行為的更加平和的媽媽。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以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行為為主線,“三角凳理論”為前提,通過解決育兒問題的5個步驟,32種替代打罵的方法,讓父母學會在美國、日本大受歡迎的“不打罵、不溺愛”優(yōu)雅教養(yǎng)法,幫孩子養(yǎng)成良好習慣,培養(yǎng)出獨立、積極、自尊、有幸福感的孩子。
作者伊麗莎白·克拉里是擁有40多年幼教經(jīng)驗的實戰(zhàn)派專家,她融合多種心理學策略,和自己長期研究學前兒童的經(jīng)驗,總結出一套能有效影響孩子行為的具體技巧,她的這本書在全球暢銷40年,是很多育兒書借鑒參考的范本。
通過這本書的指導,相信我們普通父母也能學會調(diào)整自身行為,擺脫打罵和溺愛的育兒方式,跟孩子實現(xiàn)更好的互動。
一、“三角凳理論”——育兒必不可少的3種支持型技能。
我們總是在遇到問題,甚至備受困擾時,才去尋找方法,可伊麗莎白·克拉里指出,有了這3項支持性技能,就能大幅減少問題的出現(xiàn)。
(一)、明確自身價值觀。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價值觀也會變化。有些價值觀是相互沖突的,比如要求孩子安靜順從,又希望他活躍有主見,是很難實現(xiàn)的。
明確了自己的價值觀,就能知道在育兒過程中哪些方面是自己看重的,做到抓大放小,避免受別人影響而朝令夕改,也不會提出一些前后矛盾的要求,讓孩子無所適從,自己失望、焦慮。
(二)、 管理對孩子的期待。
我們之所以焦慮,是因為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自己是普通人,卻想讓孩子成為遠遠超出同齡人的天才。
不了解兒童普遍的發(fā)育規(guī)律,不關注自家孩子特有的學習方式、學習速度,不牢記完善技能需要時間等,都會對孩子抱有不合理的期待,讓自己和孩子都倍感受挫,焦慮沮喪。
(三)、尊重自我需求。
父母自己感覺良好時,做事才有效率。父母自己首先感到幸福愉悅,才能帶給孩子輕松快樂。
真希望我在兩年前就讀到這本書,當時我和二寶一天24小時捆綁在一起,并因她的睡眠問題疲累不堪、心力交瘁,卻常常因偶爾對她的疏忽而心存內(nèi)疚,弄得孩子也緊張敏感。
二、5個步驟有效解決育兒難題。
育兒過程中,我們每天遇到的很多問題是類似的,重復的,如亂扔東西、不按時睡覺、搶玩具等等。
我們總抱怨孩子屢教不改,可仔細一想,我們對孩子的反應模式是一成不變的。同樣的行為,怎么能帶來不一樣的結果呢?要想孩子有所改觀,我們得采取不一樣的解決方法。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介紹了高效解決問題的5個步驟。
(一)、以具體行為界定問題。
這一步要具體地描述孩子的哪些行為、做的哪些事、說的哪些話讓我們感到煩惱、難以忍受。
不是“不禮貌、不聽話、不自覺、太懶”等這種籠統(tǒng)的概括或標簽,而必須是清晰可觀的,別人一聽就能立即想起具體行為的描述。如:
- “他不和姑姑打招呼”。
- “我讓他把看過的書放回書架上,他就是不動”。
- “每次要看兩三個小時的電視,我一關掉就躺在地上大喊大叫。”
(二)、收集收據(jù)。
為了客觀實際地了解孩子令人煩惱的行為,要對這些行為做記錄。主要包括4個方面。
01.記錄這些行為發(fā)生的頻率。
如一天之內(nèi)發(fā)生了幾次,每次持續(xù)多長時間等。并注意觀察這些行為發(fā)生的背景,包括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參與者。
02.檢查孩子的發(fā)育水平。
看看我們讓孩子做的這件事情是否超過了他當前年齡階段應有的水平。
03.判斷這到底是誰的煩惱,父母的,還是孩子的?
04.考慮清楚我們想要讓孩子以什么樣的行為來代替當前想要改變的這種不良行為。
(三)、探索所有潛在的解決方案。
在這一步,想出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把能想到的全部列出來,不做任何道德上和可行性方面的評判,只需打開思路,探索所有可能的解決辦法。
(四)、評估、選擇和實施方案。
對上一步列出的所有方案一進行評估。放棄太花錢、太耗時、與自己價值觀不一致的想法。然后再考慮孩子的年齡、脾性以及自己的精力、性情等因素后,做出取舍,挑選可以接受的進行實施。
(五)、對實施結果進行評估。
實施新的計劃后,跟蹤觀察孩子的行為是不是有所好轉?不良行為出現(xiàn)的頻率有沒有減少?以此來決定繼續(xù)實施還是選擇其他的方法,直到問題得到解決。
三、4個方向,助力父母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解決辦法。
在解決問題的5個步驟中,探索潛在解決辦法是關鍵,決定著實施步驟,是否能選到最合適、最有效的方法。《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中,伊麗莎白·克拉里建議從4個方向來考慮。
接下來以“4歲孩子每天連續(xù)看3個小時以上電視,父母很煩惱”這一問題來舉例說明。
(一)、改變自己。
01.改變價值觀。
孩子長時間看電視是可以接受的。
02.改變期望值。
4歲的孩子本來就控制不住自己,我應該和他提前約定時間,并幫他把關,到時間就關掉。
03.改變性情。
心情愉快比什么都重要,我不會讓自己生氣。
(二)、改變狀況。
01.調(diào)整環(huán)境。
- 將電視收起來,不在家里安裝。
- 將電視挪到一個不顯眼的角落里。
- 帶孩子到戶外玩耍,減少待在家里的時間。
- 在家里的時候帶孩子到臥室玩耍,盡量不去電視周圍。
02.調(diào)整日程安排。
- 將看電視時間安排在孩子最愛的點心之前,關掉電視才能吃甜點。
- 每天安排多種孩子感興趣的活動,時間排得滿滿的。
03.做好有效過渡。
從離約定的時間還剩10分鐘開始,設置提醒,逐漸縮小倒計時間隔,如:離關電視還剩10分鐘、5分鐘、3分鐘、2分鐘、1分鐘,時間到。
(三)、鼓勵良好行為。
01.表揚。
- 不管孩子看了多久,只要他主動關了電視,就表揚他嘗試管理自己。
- 到了約定時間你關了電視,孩子沒有哭鬧,就表揚他愿意遵守約定。
- 孩子玩玩具時,就表揚他學會了主動玩耍。
02.獎勵良好行為。
- 孩子每次看電視能控制在1小時之內(nèi),就獎勵一張貼紙,集齊10張貼紙,就帶他去游樂園,或去吃好吃的。
- 孩子每次按約定的時間關掉電視,就滿足他一個小愿望。
03.關注互動。
- 多和孩子進行一些有趣的親子游戲,多互動。
- 多抽時間陪伴孩子,給予足夠的關注。
(四)、制止不良行為。
01.忽視法。
在孩子看電視時選擇忽視,不理他,不做評判。
02.替代法。
- 將孩子愛看的動畫片相應的故事書買回家,給孩子讀書上的故事。
- 將孩子愛看的電視節(jié)目的周邊產(chǎn)品買回來,和孩子一起互動游戲。
- 和孩子一起將他愛看的電視場景分角色扮演,進行模仿、創(chuàng)新。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好的教育是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一個孩子,壞的教育是用一種教育方式去教育50個孩子。”
我們很多時候通過打罵或溺愛來教育孩子,不是因為我們認同這種方法,或它多么有效果,而是我們不知道除此之外,還能怎么做,總是不由自主地陷入固定的行為模式中。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之所以被奉為經(jīng)典育兒書,是因為作者伊麗莎白·克拉里雖然融合了多種心理學策略,書中呈現(xiàn)的卻是能有效影響孩子行為的具體技巧,并用細小瑣碎、卻無比真實常見的具體實例做了用法示范。
相信書中的這32種替代打罵的方法和應對常見育兒難題的150個點子,能實實在在地幫到大家,讓我們成為有更多選擇,更加從容的父母。
而解決問題的5大步驟,讓我們在面對自家孩子的獨特問題時,也能夠有章可循,量身打造出適合孩子特點的育兒方法,成為更加智慧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