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家長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
吵鬧的青春期
初高中階段應該是孩子和父母吵架最多的階段了,你和自己青春期的孩子吵過架嗎?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盡管大人們都知道,孩子這是青春期叛逆期,不好管,但還是會忍不住發飆,控制不住局面。吵架的話題無外乎,為什么不好好學習,怎么老玩游戲,快點起床不要磨磨蹭蹭的,我說什么你怎么就是不聽。
長此以往,親子關系緊張,甚至進入到無法溝通的地步。倘若這時孩子真的有不良的行為傾向,家長即便想干預也已經無從下手了,只會陷入更多的爭吵。

面對焦躁叛逆的孩子怎么辦?
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叛逆是好事,這是他成長必須經歷的過程,他們總要“戰勝父母”才能長大,始終不叛逆說明沒有長大。所以家長要減少自己那些沒必要的生氣和擔憂,反而應該為孩子的成長而開心,理解了這一點你能少生一半的氣。
其次,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長就更要注意溝通的技巧和方法了,只有保持一個良好的溝通渠道,才能在需要的時候,對孩子進行引導。如果溝通渠道斷了,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了。
青春期孩子的特點
青春期的孩子在與父母的溝通中有他的特點。
①回避溝通
之所以青春期的孩子比其他時候更難溝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回避溝通。其潛在的邏輯是,他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不會再像小時候那樣纏著大人說話和分享。通過回避與父母的溝通,來彰顯自己的成熟,同時也表達出自己不再依賴于父母的態度。
②感覺自己不被理解
回避溝通有時是從“不被理解”開始的。到了青春期階段,孩子開始有了新的朋友,也有了新的興趣愛好和關注點。由于時代的發展,兩代人之間往往在對新生事物的認知上存在著一定的代溝。當他們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父母可能完全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孩子得不到所期盼的優質回應,感覺自己不被理解。也就進一步走向了回避溝通。
③覺得自己的想法都是秘密
青春期的孩子更加渴望獨立的空間,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視為秘密,不想與父母分享,或者經歷了上面不被理解的回應,也就不再與父母分享秘密了。
④與成人情感疏遠
既然成人不能理解我,而我又覺得自己是個很獨立的個體,那么我還是跟同齡人在一起更快樂一些。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有更多的社交活動,此時他們需要從同伴身上而不再是父母身上汲取力量。這其實也是成長的一種表現。
父母溝通的誤區
青春期的孩子有著如上所述的階段性特點,然而我們傳統的家庭教育模式中,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卻常常陷入誤區。
①總想知道什么。當孩子開始回避溝通后,家長才是先適應不了的那一個,總覺得孩子有事情瞞著自己,總覺得孩子最近肯定有不聽話的舉動,于是總想刺探點情報。但又缺少良好的溝通技巧,導致與孩子回避溝通和維護秘密的特點相抵觸,引發爭吵。
②三句話不離學習。如今的家長都十分在意學習成績,無論說什么最后都能拐到學習上去開始說教。然而學習說多了,就是絮叨,就是壓力,就是焦慮。不要把自己變成孩子眼中監控學習的機器,這只會讓他更加反感與你進行溝通。
③總想把經驗傳給他。自己家的刀削不了自己家的把,這一階段的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要戰勝的對象,而不是求教的老師。如果這時候家長總想充當傳道者的角色,很有可能激起孩子的抵觸情緒。真要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孩子,最好先評估一下,自己的經驗是否真的符合時代要求。而且要講究溝通技巧,不然容易掉入到第四個誤區。
④總想說服他教訓他。當家長看到孩子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心意時,總是本能的用否定或命令式的話語,要求他按照自己的意志執行。而且心里覺得,我說了你就得聽,就得按我的要求做,不聽不做就要發火。這樣的溝通方式毫無效果,無法讓孩子就范,這樣的溝通心態只會讓自己更加生氣。
與青春期孩子進行溝通的技巧
傾聽:
溝通是從傾聽開始的,而不是上來就要輸出。不要一邊做別的事情一邊聽,要認真的聽,姿勢端正的聽,鄭重其事的聽,態度溫和的聽,以體現對孩子的尊重和關愛。
聽的過程中,即使聽到了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也不要打斷孩子,時不時的鼓勵孩子繼續說,多說。
每聽一小段可以做個小結,能做到這一點,說明你真的傾聽進去了,那就為后續的部分準備好了背景資料。而且這樣做的話,孩子是能感受到你的誠意的。
只有做好了一個傾聽者,才能讓孩子不回避溝通,不再覺得自己不被理解,那么也就有機會說出自己的秘密。
詢問:
想要進一步的了解孩子的內心,可以進行詢問。這里最重要的就是態度問題。千萬不要走進前面提到的誤區,你不是來命令孩子的,更不是來指責他的,而要抱著我是來幫助孩子的心態,絕不能是審問的態度。
要向孩子做出保密的承諾,才能讓孩子大膽向你說出心底里的話。而且要注意,是真承諾,不是假承諾,否則你會徹底失去孩子的信任。
說話:
理解情緒,從情緒入手。只有這樣你的話才開的了頭,給的出去,孩子才有可能開始接收你的信號。
最后才是輸出你的建議和方案,但是注意,不要直給,那就又變成了說教。要用引導的方式輸出內容,啟發式的交互。
實例示范
明明今天被老師批評了,上課不認證聽講,跟同學講話。老師把情況反饋給了家長。
明明回到家,把書包往沙發上一扔,氣哼哼的一臉不高興。
錯誤示范:
媽媽:你今天上課干嘛了?
明明:沒干嘛!
媽媽:沒干嘛老師給我打電話?
明明:這老張太太不講道理還打小報告。
媽媽:你上課說話你還有理了啊,張老師要不告訴我我還不知道你現在這么放松自己了,上課不好好聽課講什么話。
明明:我沒有,不是我先說的。
媽媽:誰先說你也不能說啊,誰說話你不會不理他啊。一天到晚不讓我省心。
明明摔門進屋,不再溝通,作業也沒好好做,躺床上開始打游戲。
正確示范:
媽媽:怎么了兒子,誰惹你生氣了?
明明:誰也沒惹我!
媽媽端來水果,坐到旁邊,“肯定有情況,跟媽說說,看我能不能幫忙。我可以給你保密,媽媽保證。”
明明:那個老張太太心眼真小,公報私仇。
媽媽:老張太太?你們數學老師嗎?她干啥了,把你氣成這樣。
明明:上課她出了個題讓我們做,我做出來了,小強坐我旁邊,他沒做出來,就問我,我們就討論了幾句。
媽媽:嗯,然后呢,老師因為這批評你了?
明明:沒有,然后老師就開始講了,她講完一種方法,又要換一種方法,做了輔助線,然后問我們這樣能做出來嗎?這時候小強又來問我他自己的方法行不行,我說證不出來。我是對小強說的,結果那個老張太太以為我是在對她說,她就覺得我故意破壞她講課,然后就讓我站起來,課也不講了,罵了我5分鐘,我給她解釋她也不聽。完全不講理。
媽媽:哦,原來是這樣,那可真是委屈你了。哪能不給解釋的機會,不分青紅皂白就罵人!要不要媽媽打電話給張老師說道說道這事?
明明:你也覺得是她不對嗎?
媽媽:當然了,怎么能不聽解釋就一味的批評呢,而且課都不講,花那么長時間批評你,這才是影響教學的做法。你說吧,要不要我打電話給她?
明明:那你打電話說啥?
媽媽:你覺得我該說點啥好?
明明:嗯。要不別打了,畢竟我也確實是說了一句話。再說了,這點事就讓家長打電話,讓同學知道顯得我太事了,一點都不爺們。
媽媽:呦,兒子,你現在真是長大了,想事情很周到啊。也對,人難免受點委屈,受得了多大委屈,才配得上多大成功。
明明:嗯,我去寫作業了,我要把留的兩道拓展題做出來,讓她知道我是認真聽課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