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怎樣和家長溝通(孩子不聽教育時家長該如何和孩子溝通?)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中,一點點小小的困難和挫折就可能使孩子脆弱的心靈受傷。這時,家長就要承擔起“心理醫生”的重任,讓孩子懷著健康、堅強的心,繼續趕路。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聽到“心理醫生”這個名詞,也許家長們會認為我夸大其詞,其實是:小孩子在小學階段,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他們時刻需要成人的引導和幫助。
例如:孩子有可能在學校與老師或同學發生矛盾。有可能在學習上進入誤區或者鉆牛角尖;有些家長會以為孩子上學了,在學校的事情老師都會全權負責,我們不用再操心。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嗎?作為老師,我要告訴家長的是,事實絕對不是這樣的。理由有以下兩點:
一、遇到問題,有些孩子不會找老師。小學階段,孩子正處在“權威崇拜”階段,但在崇拜老師的同時,卻有不在少數的孩子對老師懷有恐懼心里,他們害怕老師提問,害怕老師批評。他們在學校受了委屈,受了批評,他們最先想到的是向家長哭訴,而不是告訴老師。所以,家長才是最有機會了解孩子并為孩子解決問題的最佳人選。
父母是孩子的最佳人選
二、即便孩子會把心里話向老師說,每個班至少有四五十個孩子,任何一位老師都沒足夠的精力顧及到每一個孩子。所以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并為孩子解決的重任仍然在孩子身上。
這時家長會說:“我們對心理學知之甚少,又如何做孩子的心理醫生?”其實做孩子的心理醫生,家長沒必要懂太多孩子的心理學常識,在多年的教學中,我覺得:家長只要做到“勤溝通,細觀察”,就能做好孩子的心里醫生。
同時我還想說說,與小學階段孩子溝通的技巧之一:打開孩子的“話甲子”。一提到溝通,很多家長卻非常苦惱地說:我問一句他應一句,這哪里是溝通啊,簡直是審訊。
有效溝通
是啊,溝通不是審訊。更不是命令,部分孩子表露心聲:媽媽每天只跟我說三句話:“快點起床,快點吃早餐,要遲到了。”“在學校要好好學習,聽老師的話,別搗亂!”“關掉電視機,快去寫作業。”
因此,每次媽媽說到類似的話,我就覺得很煩,就只用嗯,我知道了,哦,等簡單的語言來回應她。
是的,在生活中,大多數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內容僅限于兩個方面,一是催促孩子做某事,如洗漱、吃飯等:二是學習,如告訴孩子聽老師的話,好好學習。
有效溝通
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階段的孩子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自己的喜好。在學校學習了一天,如果回到家,家長還總是開口說和學習有關的話題,孩子常常會產生強烈的反感情緒。
如何才能打開話話題了,我們應該做一個聰明的家長,要懂得反其道而行之——孩子喜歡什么、對什么感興趣,你就問什么。曲中求直,婉轉而行。
比如:平時跟孩子聊天,很少提有關學習的話題,而是盡量找他感興趣的話題聊。例如:聽說你們班的同學都喜歡新來的老師;最近你們班有什么趣事啊。
和孩子平等對話
還有一般成績公布之后,大多數家長問孩子:“考得怎么樣?班上排第幾?多少分?
我不建議家長這么問,而是找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詢問:聽說這次數學考試有道壓軸題,你們班有90%的孩子都對他無能無力?或者聽說語文閱讀題,里面有好幾個陷阱,班里好多孩子都掉坑里了?
這樣就能打開孩子的話匣子,溝通起來也順暢些。
其次,認同孩子的情緒。和孩子溝通有一個很大的難點,就是孩子根本聽不進家長的話。不論你說什么,他們都不為所動,依然我行我素,以至于家長懷疑在對牛彈琴。
其實,想說服別人,先認同別人的情緒,否則會吃“閉門羹”。比如:當孩子委屈地跟您說:“今天上課我一直舉手,老師就是沒叫我回答問題。”
這時你不應訓斥:“誰讓你平時不聽老師的話了。”而是認同孩子的情緒:“是啊,一直舉著手卻不能回答問題,你的心里一定不好受吧。”
少訓斥
當孩子的情緒得到安撫后,你再耐心引導:“以后別總是和老師作對,對老師多尊重,多跟著老師的要求來,老師肯一定會喜歡你的。而且今天可能時太多孩子舉手了,老師沒留意到你。”
只要勤溝通,并善于觀察,一定能夠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也能為有效溝通打好基礎。
父母之命,則為之計深遠。
愿你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最貼心的“心理醫生”,煩了可以訴一訴。
愿你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一棵樹,累了可以靠一靠。
愿你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燈塔,看不清了,可以照一照。
愿你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迷路了,可以指一指。
時代每天在更新,成長之路也一直都在更新,我們需要時刻更新,做最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