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感悟(《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感悟或書評)
這本書是由英國資深心理咨詢師羅伯特?戴博德撰寫。該書講述了一只性格外向的蛤蟆,突然陷入抑郁。在獾、河鼠、鼴鼠等朋友們的幫助下,他決定參加心理治療。經過與咨詢師蒼鷺的十次面談,蛤蟆的內心悄無聲息的產生變化。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這本書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通過簡單直白的闡述。讓門外漢的我了解到心理咨詢的準確流程。全書沒有一個晦澀難懂的心理學專業詞匯。只要你識字,就能看懂這本書。
該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講述人的三種狀態:兒童狀態、成人狀態和父母狀態。如后續蛤蟆理解了作為挑剔型父母狀態的老獾為什么總是那么嚴厲的百般指責自己。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喜歡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的人。如過年過節時極品親戚,會因為你目前單身,沒完沒了的表達自己的“好意提醒“、或者是工作中,同事出于”善心建議“對你的工作指手畫腳。一開始,我們會憤怒、會疑惑,這世上怎么會有這種人。看完這本書,你就會找到原因。
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一樣,造就了不同的個體。了解到每個人不同狀態下的行為方式,自己能更客觀的思考、審視,甚至能更好的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最后,我想說,我們應該養成成人自我狀態。在處理事情時,要用理性而非情緒化去行事。這樣,我們才能更從容的應對每日每夜每時每刻的現實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