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沈陽一小區附近一天發生8起縱火,16歲的犯罪嫌疑人稱因為平日經常遭到父親責備打罵,心中積累了怨恨,“爸爸說我早晚得進監獄,我就進給他看”,孩子的心理為什么會這樣?
案例中的男孩剛剛十六歲,正處于青春期最躁動的時候。人在青春期時,因為體內荷爾蒙的激蕩,從生理到心理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在身體上已經漸趨成熟,出現了明顯的性沖動與攻擊沖動,他想要在心理上認同自己是個大人,是個成熟的成年人。
因此,青春期的年輕人,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獲得自我認同。而這種自我認同想要建立,就需要得到外界重要他人的認可,因此,父母、老師、至交好友的態度對這個時期的年輕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他會努力想要得到他們的喜愛與欣賞。
但是,通常這個年輕人的閱歷與體驗還不夠豐富,不足以使得他獲得外界的一致欣賞,從而穩固自我認同,這時,他就有可能在內心的激烈沖突下做出一些相對不穩定,甚至過激的事情。
這個案例中的男孩便是如此,由案例中提供的一些素材來看,他與父親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具有比較多沖突的,而父親可能出于某些原因(我們并不能貿然認定錯誤全在孩子身上),對于自己的兒子非常失望,因此在言語上對他有很多的打擊與否定。
對于一個渴望得到父母認同的孩子來說,當父母說出“你遲早要進監獄”這種話時,他的自尊和自信必然要遭受嚴重的打擊。他內心的沮喪、失望、痛苦、憤怒共同匯聚成了一股強烈的攻擊沖動,他需要通過某種方式將這股負面力量宣泄出去,同時,他的不甘和委屈也使得他將這種攻擊指向父母,“既然你讓我這么痛苦,我也要讓你痛苦一下,好讓你知道這是怎樣的滋味!”
本身這個男孩可能就沒有得到足夠好的教導,不太懂得如何良好地約束自己的行動,考慮行為的后果,又受到負面情緒的強烈驅動,于是盲目地做出了這樣的違法行為。他表面看來既兇又狠,但實際上,他內心還是一個惶恐無助的孩子。
對于這樣的孩子,我們絕不能一棍子將其打死,繼續否定、苛責他,對他一點兒幫助也沒有。真誠的理解、循循善誘的教導,才是打磨這塊“頑石”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