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階段是學生逐步走向獨立人生道路的轉折點,是一個由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逐步走向獨立性和自覺性的成人化的關鍵時期,這期間極易產生多種心理問題。尤其是對高一學生來說,由于環境的改變,學習要求的提高和青春期的發育,使許多學生感到不適應,會出現許多心理特點和心理問題。具體表現在:
一、環境的改變所引起的心理特點
1、新環境、新集體引起的焦慮和孤獨感
來到新的校園,看到的不再是自己熟悉的環境,而是人生地不熟。在感到新鮮好奇的同時也會感到緊張不安。同時,由于缺乏與人交往的經驗,面對新老師,新同學時他們會感到:渴望與人交往的開放性與自身內心封閉性的矛盾。所以,他們會焦慮、不安,于是他們會懷念母校,思念親人,想念昔日的同學,更使他們的心情憂郁,精神不振。
2、角色的變化引起的失落和自卑感
不少學生在家里是父母的希望之所在,寵愛有加;在以前的學校是老師眼里的尖子,學生心目中的偶像。進入高中,尤其是重點高中后,情況發生了變化,面臨的是如林“高手”的激勵競爭,中心也發生了轉移,“尖子”可能不尖了,原來是班級或校級學生干部的,可能變成了“庶民”。面對角色的轉變,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心態,素質較好的學生會以自己不懈的努力來找到屬于自己的適當位置,或許會從“庶民”再次成為“尖子”:但相當一部分高一學生因失去自信而產生失落和自卑感,從此而一蹶不振。
3、新目標,新要求與自身能力的差異,導致的心理問題
高中課余生活豐富多彩,由團委、學生會、班級自行組織的課內外活動及社區活動,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加,以展示自己的風采、鍛煉自己的能力、培養各方面的興趣。一些學生性格外向、好表現自我而勇于嘗試,并在不斷地實踐中,獨立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進一步的鍛煉和提高,變得更自信。另一些學生看到別人的出色表現而深感羨慕,并會意識到-真正有才華的人,不光要有出色的成績,更要去勇氣去挑戰自我,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但也有學生,尤其是來自農村的,只遠遠地在一旁自嘆不如,而甘愿作忠實的觀眾,他們因缺乏自信和追求而失去了許多發展自我的機會。
二、學習要求的提高,學習內容、形式、方法的改變所引起的心理變化
首先,與初中課程相比,高中課程以理性為主,相對初中課程以感性為主來說難度加深。其次,學習的形式也由“扶持式”變為“牽引式”,學生的角色由被動轉主動。更強調的是課前的預習,課內的思考,課后的復習鞏固。而剛升入高中的新生沒有意識到這些變化。仍沿用初中的學習方法,因此在學習上顯得被動。出現很多科目上課聽不懂的現象,于是就表現出擔憂、焦慮、甚至恐慌。
三、青春期引起的心理變化
1、中學生正處在青春發育期,他們更加關注自己的外貌形象。
由于對“自我形象”的期望值過高。一些身體的外貌特征如個子的高矮,體態的胖瘦,生理的缺陷甚至是皮膚的黑白,臉上的“青春痘”等都會引起他們的煩惱,常會為自認為的一些缺陷感到恐懼、羞怯、自卑。
2、對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渴望與異性交往
男女間的相互吸引與好感多數還屬于異性間朦朧感情的自然表露,他們對于兩性關系仍處于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還分不清好感與初戀的區別,因此常造成情感上的因惑與苦惱。
3、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引起中學生情感上的激蕩。
一個微笑可以使情緒飛揚,徹夜興奮,然而他們內心里激動、高興或苦惱、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靜;他們有話有秘密想與別人傾吐,可無論碰到父母或老師卻又緘默不言,這種情況得不到理解時,便會出現壓抑心理,出現焦慮與抑郁。

(一)環境的改變引起的心理問題教育策略
1、盡快熟悉環境
收到新生報名信息后,教師應及時通知家長提前1小時帶學生到校,在開課前45分鐘組織新生們參觀校區,并介紹自己,使他們對機構各方面的情況有更多的了解,增加感性認識,消除陌生感。
2、盡快讓學生融入機構學習環境
課堂上課既創造親切熱烈的氣氛,又不失嚴肅與認真,有利于師生之間交流思想,溝通情感,使他們盡快地融入機構的學習環境。
3、加強對學生的觀察和了解
盡管以上這些特點是每個高一新生所表現出的共同特點,但是,由于學生的個性存在差異,總有一些同學表現的特別明顯。這就要求教師要細心觀察,及時了解情況,通過個別談話,結對子等形式,幫助這些同學盡快擺脫困擾,早日適應,以便投入到正常的學習中去。
(二)學習方面的心理輔導及教學策略
1、教師在上新課前,應簡略介紹有關科目的結構、內容,課時安排等情況,使其對該科目的特點、教學要求有一定的了解。讓學生真正意識到高中課程的要求與初中不同,學習的方法應該進行相應的改進。
2、加強學法指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良好的方法是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和手段。通過教師的方法介紹,同學間的經驗交流,幫助其尋求切合自身實際的學習方法和途徑,提高自學能力,提高學習時效,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盡早完成角色的轉換。
3、改進教法,提高教學水平。利用各種先進的教學儀器設備,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手段,創設輕松愉快、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間情感的交流,找到“教”與“學”的最佳結合點。
4、開展各種形式的主題班會、討論會或進行個別的交流談心,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幫助他們正視差距,找到原因,正確的認識和評價自己,重新定位,并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挫折,戰勝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
(三)青春期的心理問題和教育
我們要正確看待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樹立完善的心理指導觀。通過開展青春期心理主題班會的形式,采取多種途徑向學生宣傳青春期心理特點,心理衛生知識,使學生正確看待自身心理發展的特點,掌握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
同時,幫助學生學會自我疏導,自我調控,使他們具備解決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質,促進心理的健康發展;幫助他們懂得在與異性交往中如何自制自尊和尊重對方,懂得在社會道德規范的基礎上建立男女同學間正常的交往與友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