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動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有效銜接,完善家校社共育工作體系,進一步推動“雙減”政策落實落地?
這是家長、學校和全社會都關注的話題。
日前,省教育廳開展了中小學家校社共育工作典型案例征集活動,確定20個中小學家校社共育工作典型案例單位。
這些單位有哪些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一起來看一看——
遼寧省中小學家校社共育工作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
鞍山市教育局
鞍山市教育局制定了《鞍山市空中家長課堂實施方案》,面向全市家長每周兩次播出家庭教育課程。“社區公益課堂”和“空中家長課堂”均以線上網絡音頻或視頻方式授課,“社區公益課堂”主要解決中小學生,重點解決經濟困難家庭、留守兒童家庭、下崗職工家庭中學生學習成績提升問題。“空中家長課堂”主要面向幼小初高學生家長,重點解決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家長心態焦慮、情緒急躁及不科學的教育方式等問題。
葫蘆島市教育局
葫蘆島市教育局賦能家庭教育,打造高品質家庭教育講師團;注重課程引領,開設“線上+線下”多樣化、精品化課程;組織基層學校關工委開展了“代理家長”活動,幫助留守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在《葫蘆島市教育局落實“雙減”工作做好全市中小學“三提高”實施方案》中,首次提出“強化家長監督權力”。學校利用家委會,對學校作業管理、課堂教學、課后服務等工作進行監督。使教育實踐與國家和時代同頻共振,推動家校社從“分離”邁向“共融”,從“彼此孤立”走向“互補共贏”。
沈陽市沈河區家庭教育學校
沈陽市沈河區家庭教育學校是全國首家區級家庭教育學校,配備專職人員和專項經費,為區域家庭教育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創新構建了“五級家庭教育聯動化模式”,打造“區級-整體統籌、社區-融合普及、學校-重點安排,年級-計劃推進,班級-具體實施”的全方位、立體式區域家庭教育管理指導服務體系。統籌融合了全區中小學、幼兒園家庭教育和家長學校工作,集家庭教育的師資建設、學員培訓、課程研發、科研探究、答疑指導等職能于一身。
大連瓦房店市教育局
瓦房店市教育局一直把家庭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通過普及家庭教育知識,構建和諧親子關系,不斷活化家教新思維,創新家教新方法。創編了《警世賢文歌》讀本,涵蓋了愛國、孝親等22個主題。編寫出版了《舉案談教子》和《同圓夢想》,包含了大量的家教理念和家教方法,深受家長歡迎。成立了市、校兩級家庭教育講師團,成員100多人,深入學校開展講座200余場,受益家長十萬余人。成立了瓦房店市家教藝術團,把來自家長和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素材創編成散文、歌曲、小品和情景劇等不同形式的作品,融入到家庭教育之中。
大連市金普新區教育體育事業發展中心
金普新區立足實際,通過“搭好普惠性 學習提升鏈、筑好特殊性學習加密鏈、打好全域性學習生態鏈、建好自主性學習驅動鏈”,四鏈合一,打通新時代家長培訓最后一公里。聘請專業團隊,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定期答疑解困惑;挖掘本土資源,音頻與微課相結合,真實情境巧促動;出版系列讀本,超市式與菜單式相結合,各取所需有實效。面向全國出版發行15 冊系列讀本《小海娃成長記》;開發系列化課程模塊,匯編出版《家庭教育微語錄》《金普家訓》《曬我好家風》等系列讀本,滿足家長多樣化與個性化學習需求,搭建平臺組織家長分享交流,讓“樂學、善學、優學”蔚然成風,推動家校社共育工作更上新臺階。
沈陽市南京一校長白島一分校
學校圍繞八敬八誠評價體系,構建了誠敬育人、知行合一的“一四三”德育新模式,積極構建了“誠敬領航 和諧共育”三維六團十員家校社共育網絡,創設了“誠敬共育”家長學校,開發了涉獵中華傳統文化、科技體育、自護自救等32門“家長助教”課程,搭建了形式多樣的家校活動平臺,形成了和諧共育的教育生態,提升學校課程建設品質,豐富學校文化。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家校溝通,確定課后看護“動態”名單,對接兩千五百多個家庭的真實需求。
沈陽市實驗學校
學校積極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的教育體系,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使家長學校成為學校和家庭溝通的橋梁和紐帶,成為家長成長的平臺。在不斷完善共育工作機制中,積極探索并創新構建“浸潤、交互與實踐”家長學校課程建設的三維體系。一維體系主要打造以家長開放日、學校活動、家校“結伴”、教師家訪、家長會為平臺的浸潤式課程;二維體系以專家平臺為抓手,強化家長隊伍建設,專門開辦家長培訓講座;三維體系以“百個行業進校園”、百個德育實踐基地活動、開設社團活動課程為載體,強化實踐體驗,打造實踐課程中三大體驗平臺。
沈陽市渾南區白塔小學
學校從書法育人角度,充分對接和利用社會資源,形成較為完善的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格局。在遼寧省書法家協會、遼寧省九皋藝術館、沈陽市書法家協會、沈陽市教育基金會、沈陽市宣和藝術館專家支持下,學校家委會密切配合下,通過調查問卷、實地走訪、領導指導、專家探討、家長座談,組建領導機構,形成運行機制,制定發展規劃,培養優秀師資,打造開放講堂,開展特色活動,涵養書法墨香文化。家校社共同研討制定學校書法教育發展規劃,共同整合資源,協同實施,不斷進行總結、調整,解決問題,破解難題,為學校整體教育發展、教師培養、學生成長提供動力、提供支撐。
沈陽市遼中區第一小學
學校利用各種網絡平臺推動家校社合作,實現網上線下雙結合,組織全校家長、教師關注“中國家庭報家長學校”公眾號,并注冊加入到數字化網絡平臺,開通互動平臺,通過觀看全國知名專家直播,教師、家長不斷成長進步。平臺每周發布班級實踐活動,家長引導孩子完成,并把活動圖片和孩子實踐心得發布在平臺上,實現資源共享,共同進步成長。學校把每個月最后一周的周一定為學校家長駐校日,利用“十個一”活動,將學校辦學和管理、教師授課、家長課堂、學生生活學習等方面為家長進行全方位呈現。
大連市甘井子區龍泉小學
學校通過打造“家庭教育導師團”和“家庭教育輔導團”兩支隊伍,構建了龍泉小學“愛之道”家教課程體系,實施學生身心訓練課程,家長系列成長課堂,“家校共建導師”系列培訓課程。錄制“家長課堂”系列課程,匯編家庭教育經驗,將科學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系統化。通過導師團和課程輻射引領,學校組建“泉心泉意家長聯盟”,通過家長會、開放日、座談會、交流分享會等途徑,廣泛聽取家長意見,了解家長需求,分享好家風和育人經驗,充分發揮家庭教育作用,形成家校共育合力,打造全員育人工作格局。
鞍山市立山區中華小學
學校根據學生家長的需求,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尋求家校共育的一致方向。在治校育人工作中,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開發“舞臺+平臺”立體化的平臺,建立“家長學校服務站”,開設學校家庭教育專刊公眾號,開辟“家庭教育”宣講專欄,成立家庭教育志愿服務中心。建設家庭教育社區指導服務站,建立家長志愿服務激勵制度、家委會運行聯動制度、家長訴求和渠道辦理制度、校長向學生家長代表報告學校工作制度、學校社區緊密融合制度、家長聯合會工作報告制度、家委會主任任職資格制度。
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實驗小學
學校構建了數字化背景下新型現代家校共育理論體系,建立網格式學習圈。利用網絡平臺建立家庭教育“自選超市”,設置家庭教育理論、應用方法、成功案例、網絡留言板等板塊,家長可以到家校共育平臺上自由提取有用信息,并隨時提交自己的教育體會,做到有傳出、有回應,家校共育的數字化建設也進入了自動更新模式。為減負后的學生家庭提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促進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建立了“流程+制度”的管理模式。先后制定《網絡平臺管理制度》《學生實踐管理制度》《家長網絡學習評比制度》,設立了獎勵機制,鼓勵家長觀看專家講座,參與網絡交流。
丹東鳳城市東方紅小學
學校在“雙減”背景下,依托家長學校,開展特色品牌創建活動。在書香家庭創建、親子活動常規家校社德育活動的基礎上,以樹立家校社共育學習意識為前提,引領開啟新型家庭教育培訓模式。借助東方紅小學德育品牌“家長講堂”帶動家庭成員積極參與家校社聯動思政宣講活動,讓家長成為德育宣講者。多項家校共育活動被評為省、市級優秀教育成果獎。策劃組織了“東方紅小學家長講堂”特色活動。不同身份、不同職業、不同地域的家長、社區工作人員以及各家單位的工作人員積極響應號召,他們走進班級、校園電視臺或直播間,借助“校園心理之聲” 向孩子們宣講安全、科技、用電、醫藥、軍事、植物等多種知識,形成育人合力。
錦州凌海市安屯鎮義務教育學校
學校針對農村家庭教育的問題,組建了家長學校,成立校、班兩級家長委員會。定期舉辦科學家教講座活動,傳播最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指導家長科學家教。將學生家長分班級組建九個微信群,每個月在群里進行科學家教講座。每個月兩課時教育內容,班級家長委員會的成員撰寫筆記。通過《致家長的一封信》,使家長了解科學家教的目的和意義,以取得家長的支持。利用家教現場,通過電子屏、宣傳標語、大屏幕主題版面,通過專家面對面指導,擴大家庭教育對學校教育、對孩子教育的深刻影響。
錦州市第一高級中學
學校以明德文化為引領,以特色德育為突破口,重點關注家校社協同育人團隊的建設,整合團隊資源,打造一體化捆綁式工作模式。組建了書記、校長、德育副校長、校團委書記的家庭教育領導小組。設立了家庭教育教研室,配齊了專職家教工作教研團隊。學校聯合家長、社區三方共建“家校社聯系協會”。開設“家校共育大講堂”,定期邀請家庭教育專家,圍繞家長關心的熱點問題和家庭教育中的難點問題,進行家庭教育精準指導。學校創造性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家長觀看軍訓展演,參加孩子成人禮,開展親子讀書,開設家長開放日,了解孩子學校生活。
阜新市第十三中學
學校建立家庭教育教師梯級發展機制,家庭教育師資隊伍由高到低設立省級以上名師、市級教師、先鋒教師、主力教師。教師全員培訓課程,以家庭教育普適性和溝通技能課程為主。深入推進家長教育系統化培訓,開辦“父母大講堂”,起始年級入學適應性主題家長課程大巡講,增強家長教育的系統化。采取“1+N”方式確定教師直接聯系家長制度,全校領導干部教師利用多種形式進行家訪。學校還挖掘周邊單位和社區資源,讓學生和家長走進社區、書店做義工,開展周末城鄉學校“手拉手一幫一結隊”活動,組織“敬老愛老送溫暖”活動等。
朝陽市龍城區長江路小學
學校積極創造條件,創辦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素質。重視講師隊伍建設,開展多種類型的家教課:開設了一年級家長的開門課、不同年級家長的成長課、各種類型學生的特色課。學校創新特色工作,家教活動精彩紛呈。舉行家長開放日,家長與學校“零距離”接觸,花式課后服務,吸引了社會人才;舉辦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建立家訪制度,搭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橋梁,每年的畢業典禮邀請畢業生家長參加,組織家長代表通過視頻的方式和孩子訴說心里話,并代表全體家長為孩子們送上了美好的祝福。
盤錦市遼河油田勝利小學
學校構筑三結合立體育人模式,多維度實現教育最大化,使三方面的教育形成合力,結成和諧的教育網。按照各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行為特點和成長需求,實施月主題活動,設計分段家庭教育內容。遵循“最近發展區”理論,關注學生個體發展。學校積極與家庭、社會、學生聯手,四方協同,構建立體教育網絡。探索打造符合校情家情生情的學校德育文化品牌,指導家長掌握教育規律與方法,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發揮關工委的職能,邀請革命老前輩作報告,向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邀請公檢法的有關同志進行法制知識講座,讓學生知法懂法。
遼寧省實驗學校
學校開展了“九年一貫銜接互助式”主題家庭教育沙龍,達成“專家師生家長同臺” “家校社多方共育”教育效果。沙龍聚焦義務教育銜接關鍵年級家庭教育的焦點問題,由6、7、8年級的學生、家長、班主任及心理教師、家庭教育專家同場共議、互助成長。“專家師生家長同臺”,實現“面對面”“多角度”無縫溝通和“專業引領與實踐指導”的無縫銜接,助力焦點問題高效解決;“高中低年級共議”,實現“過來者回頭看”“當事者解謎團”“后來者早預防”的銜接互助,助力親子積極自主成長;“家校社多方共育”,營造“多元聚焦”“資源同享”“和諧共促”的生態環境,助力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遼寧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學校以家校社共育鏈條落實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項目化推進,課程化落實;家庭積極參與,多種手段實施;鏈條式布局,融合式發展。學校建立共育課程平臺,助力提升協同育人水平。課程包括讀懂孩子、親子溝通、家校合作、情緒管理、習慣培養等多個模塊。與遼寧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共同落實家長學校的實施工作,邀請知名教育專家、資深家庭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以及家長等相關人士作為授課教師,使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有導師可循,有方法可依,不斷豐富家庭教育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