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貧窮家庭的孩子,有的孩子會因為心理失衡自卑懦弱,甚至抑郁;有的孩子會不斷地埋怨父母為什么這么無能?還有的孩子堅強陽光,努力奮進,為了實現人生逆襲而不斷努力。
為什么同樣的“貧窮”,產生了不同的結果?
最近兩大熱播劇《陪你一起長大》和《小舍得》,牽動了很多人的心。一個是幼升小,一個是小升初。滿屏的焦慮,一些家長看完之后甚至夜不能寐,強烈呼吁“禁播”。
劇中的焦慮可以禁播,現實中的焦慮會因為劇停了,就消失了嗎?掩耳盜鈴,沒意義。
這兩部劇中,都有一組社會底層的貧困家庭。
一個是李非凡,另一個就是米桃。
兩個孩子都很優秀,學習好,懂事。可是,兩個孩子最終的結局卻完全不同。一個得了抑郁癥,喪失了學習能力;一個依然陽光堅強,勇于面對一切。
為什么?
是什么讓兩個同樣懂事的孩子,走向了不同的結局?
(一)米桃父母把責任壓在米桃身上,而李非凡媽媽則自己扛起一片天
《小舍得》中,米桃爸爸說:“咱們家就指靠你了。”
一個爸爸,家里的頂梁柱,本應該為女兒撐起一片天,卻正兒八經地對女兒說出這樣的話,沒有什么愧疚感,只有“責任的托付”。
這對孩子來說,是個重擔。

如果孩子堅強,他能扛得起來,挺好的,他會為了這個家,為了翻身努力奮斗,向上拼搏。
可是,米桃偏偏敏感,她承受不住。
米桃的父母確實很努力,但是他們卻從來沒有意識到:孩子是委屈的。
他們沒有對她說過這樣類似的話:“爸爸媽媽能力有限,只能讓你陪我們過這樣的生活,委屈你了?!彼麄儗γ滋艺f的都是:“你要好好學習,爸爸媽媽這么辛苦,都是為了你。這個家,將來就指靠你了!”
仿佛米桃不好好學習,就是大錯特錯。而父母只能給孩子提供這樣的生活條件,不但沒有錯,而且還是道德綁架中的重要砝碼。
——我們為了你,都已經如此辛苦了,你還有什么不知足?你還有什么不能理解?
所以,夾在父母的重壓和同齡人的落差之間,米桃才會崩潰,問出父母這樣的話:“為什么就我要永遠懂事?為什么你們就這么沒用?”


《陪你一起長大》中的李非凡,他媽媽的做法和米桃父母不同。
她會對孩子表達歉意,她把所有的責任都扛在自己身上。不能給孩子提供好的學習環境,她會內疚,她也在一直努力賺錢,試圖改善境況。
她沒有對李非凡提出過高的要求,她沒有像米桃爸爸那樣,看到孩子從第一名落到第三名,就覺得焦慮了,失望了。
她對兒子一直是包容和理解的,她兒子做得好了,她覺得非常欣喜。她兒子做得一般了,她也從不覺得失望。
正因為如此,李非凡才格外理解媽媽的不容易,格外努力。

一些姿態,父母如果提前有了,孩子就懂了;
如果沒有,孩子有可能就變成父母眼中的“白眼狼”。
可是,孩子愿意成為“白眼狼”嗎?
走到這一步,真的只是孩子不懂感恩嗎?
凡事皆有因果。
米桃父母先種下的這種因,無論結出什么果,他們都得接受。

(二)米桃媽媽忽略的“自尊心”,李非凡媽媽非常重視。
說實話,米桃爸媽在現實中算是很不錯的父母了。他們為了米桃的將來,努力打工賺錢,勤儉節約,絞盡腦汁讓米桃接近好老師、好家長、好環境。
他們期望女兒能像別的孩子那樣,可以見多識廣,可以考上好中學、好大學,實現人生逆襲。
可是,他們卻忽略了重要的一點:自尊心。
米桃的父母已經接受了貧富差距和地位差距,但是這不意味著米桃能接受。這個“差距”在米桃父母看來,沒有必要和孩子特意解釋,他們認為孩子應該能理解。
可是,他們忘了:她畢竟是個孩子。

她會問:
- 為什么在夏歡歡家里,夏歡歡的父母可以聊天、說話、陪孩子玩耍,而她的媽媽就要在那里做飯、打掃衛生?
- 為什么夏歡歡買衣服,可以不用在意耐不耐臟、劃不劃算、明年還可不可以繼續穿?
- 為什么夏歡歡可以住那么大的房子,有那么多的公主玩偶,而她只能住在出租屋,睡在簡陋的小床上?
我和你是同學,可是我媽媽卻是你們家的保姆(鐘點工)。


有幾個孩子看到這樣的落差,心里會毫無波瀾?有幾個孩子能坦然接受這樣鮮明的對比?接受的過程中,如果沒有父母的引導,該有多困難?
何況,在劇中,米桃父母對她這種因為落差產生的自卑心理,沒有任何引導,反而埋怨她不懂得珍惜這種求之不得的機會(既可以吃上媽媽做的飯,又能讓歡歡爸爸輔導作業)。
把米桃憋屈的,只能依靠跳繩來緩解心中的情緒。
看到這里,我真的淚目了。
這孩子一邊哭一邊跳繩的時候,心里該多煎熬?
相比較而言,《陪你一起長大》中李非凡的媽媽做得好很多。
米桃媽媽忽略的“自尊心”,李非凡媽媽非常重視。
她會為了維護孩子的自尊心,躲在保潔的房間里不出去,有事情的時候帶上口罩不讓兒子的同學們發現。
這不是自卑,這是對孩子的愛。
她知道這種“落差”不體面,也知道不該讓孩子承擔這樣的落差沖擊。

(三)結束語
孩子成長為何種模樣,與父母不是百分之百的關系。這其中,有學校和社會的作用,也有孩子“私人邏輯”的影響。
我們既改變不了學校和社會,我們也無法替孩子過人生。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能努力的地方只有“教育方式”和“家庭環境”這兩個方面。
其中,“家庭環境”不是一朝一夕靠主觀意志能夠改變的,社會底層的人不是拼盡全力就能上升到中產階級。有的人,一生都是底層的人。
所以,我們最容易調整和提高的就是我們的“育兒方式”。
如果連這個你都不付諸努力的話,還有什么理由要求孩子必須優秀?
——END——
作者:皓月長歌正面管教,家庭教育講師。家有兩只神獸,挑戰不斷,成長不息。所寫文字皆出自個人學習實踐,或有局限性,請大家建設性參考。如果你喜歡,歡迎關注我@皓月長歌正面管教,讓我們一起擁有更好的親子關系,成為更好的自己。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