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社會民眾的心理調適、學生居家學習引出的親子沖突等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承擔廣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詢與援助中心(簡稱“中心”)工作的廣州大學心理學科團隊積極開展疫情防控期間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援助服務工作。
截至4月24日,市、區未成年心理咨詢與援助中心,共進行網絡咨詢1310例,電話咨詢495例,未成年人中心公眾號關注人數近1.4萬人,疫情期訪問人數突破100000人次。為使家長與孩子擺脫居家時的焦慮漩渦,中心正在開展線上親子團體輔導活動。
廣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詢與援助中心。通訊員供圖
發布原創推文和心理微課等316個
面對工作需求,中心主任、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邢強、中心副主任劉百里及李常立、馮青梅等提出了“心理健康宣傳與心理援助工作相結合、服務青少年與服務社會民眾相結合、疫情防控期工作與返校復學期工作相結合”的工作理念,會同各區中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援助工作。
基于疫情防控的不同階段以及不同年齡段的民眾心理特點,中心邀請了小學、初中、高中、職中以及高校不同心理工作領域的心理專家,適時推送有關心理知識的推文和視頻。
疫情初期,針對公眾對疫情了解不深的情況,中心主要推送疫情科普知識,讓廣大學生及家長做到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相信科學,少出門、勤洗手、戴口罩。網上教學開始以后,即時給家長和孩子網上學習支招。
經過邢強研究團隊、楊文登研究團隊以及中心一線咨詢師楊陽、李艷月、鄭曉虹、肖冬梅、丁莉、盧適佳等的努力,截至4月24日,市、區未成年心理咨詢與援助中心利用公眾號等途徑已發布原創推文和心理微課等316個左右,轉發推文和視頻若干,基本覆蓋到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的心理需要。
進行網絡咨詢1310例,電話咨詢495例
在一次網絡咨詢中,中心接到一例有自殺意念的女生求助,邢強、劉百里等迅速指導中心咨詢師繆素媚對其進行心理危機干預,一直工作到夜里近12點,成功解除了危機。
“面向未成年人開展網絡咨詢,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是我們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工作常態。”邢強表示,疫情發生后,市、區各中心即時組建志愿者團隊,通過微信公眾號、QQ咨詢平臺、電話等途徑開展咨詢與援助服務,“情緒問題(抑郁、焦慮、強迫等)、親子溝通、學習問題、家庭教育和其他青春期發展性問題等是主要的咨詢問題。”
截至4月24日,市、區未成年心理咨詢與援助中心,共進行網絡咨詢1310例,電話咨詢495例,未成年人中心公眾號訪問人數近1.4萬人,疫情期訪問人數突破100000人次。同時,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教師孫楠、竇凱等利用網絡平臺,與滯留在湖北的學子及留校學生開展網上交流,進行在線心理輔導,緩解學生其心理壓力。
開展線上親子團體輔導活動
“開展線上教育以來,親子溝通方面的案例明顯增多,引起沖突的矛盾可能是孩子起床拖拉,手機玩游戲時間過長等等,這些行為甚至能夠引起激烈的親子沖突。”中心工作人員表示,疫情下“停課不停學”的線上教學使家長們在孩子的教育中承擔了更多的角色,加上每個家庭各自的壓力,自網課開始以來,市各中心關于親子沖突的咨詢徒增。
由于學習狀態不好、學習效率不高、成績下降,不少孩子與家長都陷入了焦慮漩渦。就此,中心策劃了線上親子團體輔導活動,第一期活動一經推出,吸引了4000多人的關注。第二期活動的報名剛開始一個小時就已經滿額。
“參與線上團體輔導的家長大都希望知道他們該怎樣更好與孩子相處,形成良好親子關系。”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團體輔導中,有家長分享了自己與孩子斗智斗勇的過程、甚至被孩子氣到“斷絕關系”的想法。經過“抱團取暖”,在親子關系中受挫的家長分享了彼此的困難、成功解決沖突的智慧,彼此的理解與共情讓他們的情緒有了很大的宣泄,也分別收獲了解決親子沖突的方法與力量。
此外,中心還組織廣州市中小學心理教師的資源,開展了七期面對家長的線上微課,分別從如何了解孩子心事、如何與孩子談學習等角度展開。不少中小學轉載這一系列的家長微課,作為家長教育的材料。
“‘珍愛生命,關注健康;學會獨處,增進親情;安全意識,責任擔當;和諧生態,敬畏自然’,我們希望通過中心的工作推動這樣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心負責人邢強表示,此次疫情凸顯了完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重要性。中心將始終密切關注社會民眾、師生、家長的心理狀態,在疫情防控期及疫情后,扎實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援助工作,為建立和完善“家、校、社會三位一體”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提供更大助力。
據悉,廣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詢與援助中心正式成立于2010年9月,是由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指導、市教育局主管、廣州大學負責日常運作的的公益機構。中心通過個別面詢、團體輔導、電話、網絡等方式為廣州市未成年人及其家長、教師提供心理咨詢和危機干預的專業服務。
采寫:南都記者 周宇 通訊員 廣大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