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一粟,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滄海一粟”原指大海中的一粒塵埃,比喻事物微不足道。也比喻事物的渺小,在龐大復雜的宇宙中只是微不足道的存在。
這句話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描寫了詩人登高遠望,看到了壯闊的大海和廣袤的星空,感嘆人類在宇宙中的微不足道。在詩中,“滄海一粟”成為了描述宇宙微小、人類渺小的比喻。
“滄海一粟”這個成語在現代漢語中仍然廣泛使用,用來形容事物微小或渺小,或者用來形容人或事的微不足道。它既可以用于形容具體的物品或事情,也可以用于形容抽象的思想和感情。
滄海一粟,是一個富有哲理和詩意的詞語,它用來形容宇宙的浩瀚和人類的渺小,提醒我們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輕視微小的事物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