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嗟來之食,是指不向嗟來之食的人進食,這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道德規范。它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孟子·梁惠王上》。
“嗟來之食”是指從別人手中接過的食物,通常是指食物從別人手中遞給你,而你不得不接受。在中國的歷史中,這種行為曾經引起過很多人的不滿和反感。因為這種行為被視為一種不禮貌和不尊重別人的體現。
不食嗟來之食的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中寫到:“君子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為政在得民,得民在為之。民不加少,國不加富,而求其良民,不可得也。食不為實,禮不為質,故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不違其志,不困于心。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堅忍不撥之志。”
這段文字強調了君子不應該追求財富和地位,而應該注重內心的修養和道德的遵循。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呼吁人們不要向嗟來之食的人進食,而是應該追求真正的財富和道德準則。
不食嗟來之食是一種中國古代的道德規范,它強調了人們應該尊重他人,不應該追求利益和地位,而應該注重內心的修養和道德的遵循。這種行為已經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元素,被很多人所推崇和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