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教,不講大道理,他卻讓孩子們從傳統文化里明白道理。幼兒園的美術老師是怎樣用筆墨讓孩子們服服帖帖的?
做個像蓮花那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應該是什么樣的?這個問題該如何跟幼兒園的孩子們解釋?對于這些處在懵懂的孩子們,深奧的道理很難用語言解釋清楚的。不過,你可以試試用繪畫來表達。昆明市政府機關第三幼兒園的美術老師張煜就是這樣做的。他把中學語文《愛蓮說》與《桃花源記》畫成一幅畫,給幼兒園的孩子們在心里種下一顆藝術的小種子。
憑一己之力撐起幼兒園600名小朋友的繪畫夢
每日清晨,陽光透過窗戶射進昆明市政府機關第三幼兒園的畫室里,在這間100多平方米的畫室里擺放著數百件繪畫作品。這些作品有用紙板、泡沫、棉花等生活用品為材料,也有用泥土、樹枝為材料做成的藝術品,甚至有梵高的經典名畫《星月夜》及梵高紅色底板穿著綠衣抽著煙斗的自畫像也陳列其中,而這一幅幅作品都來源于該園的專職美術教師張煜親自指導或自己臨摹的作品。
張煜臨摹的名畫 云南省總工會女職工委員會 供圖
作為一名從事十余載幼兒工作的他原本只是一名普通幼兒園教師,但因為從小熱愛美術,一次偶然機會讓他成為了全園里唯一的美術教師。
曾有人說過,“當一個人的愛好變成了工作,這個人也就沒有了愛好了。”可這對張煜來說,他不但沒有失去自己的愛好,更從自己的愛好里不斷地發現、學習了很多的東西。為了讓自己的教學與時俱進,讓小朋友在繪畫上能接觸到新鮮事物,只要得知有新的繪畫教學和藝術畫展的消息,張煜都要第一時間進行了解“既然是專職教師,就要讓自己變得更加專業。”
作為一名專職美術教書與眾多的小朋友,張煜坦言,這個課時壓力比較大。“我一周要完成全園18個班近600名小朋友的美術教學工作。”嘴上說累,但在實際操作上,張煜還是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挖掘每一個小朋友的繪畫才能,讓每一位小朋友們的繪畫和藝術作品變得更加完美。
用生活這個課堂為孩子種下藝術種子
讓繪畫不只停留在畫紙上是張煜的教學習慣,他喜歡將日常生活里的不需要的物品當作繪畫材料。“我通過課堂讓小朋友們明白,繪畫和藝術創作不是只能單純地用畫紙一種材料,日常生活中不需要的紙板、玻璃瓶、塑料瓶、裝雞蛋的蛋盒也能成為繪畫或藝術品創作的材料。”
為了讓小朋友學會發現身邊的素材,張煜每天會從園內的廢物利用收集箱里尋找一些可用材料將它們變成自己的課程材料。“雖然這個行為看上去不太雅光,但是我自己挺享受這個過程,因為在翻找的過程中我在思考哪些東西可以成為我創作靈感的來源。待課上使用時拿出來告訴小朋友可以把哪些‘廢棄物’進行創作,變相地進行‘廢物’利用。”
張煜教小朋友利用各種生活物品作畫 云南省總工會女職工委員會 供圖
“藝術來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讓小朋友學會發現,利用身邊的物品進行創作,這是張煜給幼兒園里每一位小朋友種下的“藝術種子”。張煜說,考慮到小朋友年齡小,課堂上,他基本不會教導小朋友們進行素描、立體畫等一些專業的角度進行繪畫,反而是選擇一些讓小朋友所能用到的日常材料進行創作,讓小朋友們在輕松的環境下感受藝術、體驗藝術。待小朋友長大后,有了一定的繪畫能力和技巧后,這顆“藝術”的種子就開始萌發,在遇到更專業的老師時,通過不斷的深造,讓這顆小小的藝術種子長大。
將傳統文化融入繪畫,只為讓孩子輕松學習優良傳統
讓小朋友學會發現,也要讓小朋友在學習中養成好習慣。由于自己從小除了熱愛繪畫外,中國傳統文化、古詩文以及書法都是張煜的愛好。
為了讓小朋友們了解有著中國傳統繪畫之稱的水墨畫,除了讓小朋友們嘗試水墨繪畫外,他還將部分古詩文融入繪畫中。“之前我將《愛蓮說》和《桃花源記》融入到水墨畫繪畫中,小朋友根據我說的白話故事進行繪畫。選擇這兩篇古文是希望能讓孩子們感受文章里那‘憧憬前程的美景,感受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高潔品格。’作品出來后在園內取得了廣泛好評,而這個做法也被收錄進五華區教育局的活動范本中。”張煜自豪地說。
在上課時遇到小朋友相互打鬧,張煜第一時間上前阻止并對打鬧的小朋友進行批評。因為他從三字經里明白“教不嚴師之惰”的重要性,張煜雖然不是幼兒園的生活教師,但對小朋友不禮貌的行為放任不管,這不僅不利于孩子成長,也說明這名教師失責。“任何人都不喜歡被別人批評,但是作為一名教師,我必須告訴小朋友,同時指正他的錯誤,讓小朋友們從小養好習慣。”
張煜在課堂上向小朋友們授課 云南省總工會女職工委員會 供圖
除了老師的勸導,孩子背后的家庭教育也顯得尤為重要。在十余年的教學生涯中,張煜看到一些良好家風、家訓熏陶下的孩子具有學習優秀、生活自理能力強、尊敬師長、團結同學、謙虛誠實的特點。他堅信,這些孩子的背后必然都有一個有著良好家風的家庭。
張煜說,家風是一種潛在無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無聲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它對孩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每個方面都會打上家風的烙印。而他自己從小就受到了嚴格家風影響,因此他從小就開始嚴格要求對待自己,為人父后,他也將這些優良的教育傳給女兒。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雖人已中年且為人父母,但是張煜至今都無法忘記自己兒時因為沒有等待家人入席就提前上桌偷吃被父親打手的事。曾經他對父親打他的事耿耿于懷,認為父親小題大做,可隨著年齡的增長,看到很多人在飯桌上不禮貌的行為,讓他真正體會到當時父親的良苦用心。
為人父母后,他以身作則的教導女兒學習中華美德,告訴她好習慣的重要性以及孩子行為背后體現的家教程度。之前,女兒也曾困惑過,甚至沒有遵守過與小朋友間的約定,但他和妻子得知后通過換位思考的方式告訴女兒誠實守信的重要性,最終讓女兒信守承諾,沒有失信小朋友間的約定。
張煜與自己的兩個孩子 云南省總工會女職工委員會 供圖
此外,張煜和妻子還把節儉作為培育良好家風的行為準則,要求每個成員從小就接受“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教育,真切感受“一粥一米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道理,防止產生優越感,自覺克服嬌氣。
張煜表示,家風是家德、家規、家訓、家譜。好的家風,對家人,尤其對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素養、為人處世及生活習慣等,都會產生良好的影響。
他說,家風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國家的“家”。雖然我們傳的是“小家”,但著眼的則是“大家”。好家風雖是無形的,卻也是一個家庭最鮮活最具體而持久的課件,正所謂“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云南網通訊員 趙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