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記》是唐代文學家文學家韓愈所寫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他攀登泰山的經歷。這篇文章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歷,向我們展現了攀登泰山的艱難險阻和壯美景觀。
原文如下:
“余自使還,心于物有未足者,故昔曾至其地。蓋東郡之泰山,其高在乎萬仞之上,而形方于巨浸之中。此蓋天象之正,人倫之表,眾善之祖,而道德之基也。余乃有志愿,欲自余力而登之。于是,當春乃始,先于眾友而往。時莫春者,余乃合眾友之力,飲食而登。越明年,乃有今之所見。其高若天,其廣若市。此蓋泰山之景,而余所見也。余乃有詩曰:‘泰山眾峰爭奇峭,松間云路隱深溪。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蓋余之所見,而余所志也。”
翻譯如下:
“我從使臣返回家鄉,對泰山的美景感到不滿足,因此以前曾到泰山去過。泰山位于東郡,海拔在萬仞之上,形狀與大海相似。這是天象的象征,是人類的行為榜樣,是道德的基礎,也是眾人行善的根源。我和朋友們一起努力,帶上食物,開始攀登。第二年,我們到達了山頂,看到了美景。我寫了一首詩:‘泰山眾峰爭奇峭,松間云路隱深溪。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是我寫的美景,也是我的目標。”
《登泰山記》這篇文章,通過對泰山的描寫,展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追求之美。同時也向我們傳達了一種追求道德、行善助人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