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廣西南寧攝影報道
11月16日晚8點,由中國作家協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的“2024中國文學盛典·駿馬獎之夜”在南寧啟幕,現場將頒出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
駿馬獎與茅獎、魯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齊名,是中國作協主辦的國家級四大文學獎項之一,已走過43年歷程。暢銷書作家馬伯庸(滿族),四川青年作家羌人六(羌族)等多位獲獎者來到現場領取屬于他們的榮譽。莫言、阿來、畢飛宇、東西等名家也到場見證這一盛況。
“2024中國文學盛典·駿馬獎之夜”活動現場
“2024中國文學盛典·駿馬獎之夜”活動日程展板
值得一提的是,來到南寧的莫言,所到之處都成為眾人關注和媒體追蹤采訪的焦點。他走起路來氣宇軒昂,遇到讀者合影也來者不拒,說話幽默風趣,不時還笑聲朗朗,狀態甚佳。
1
看霸總微短劇:
強忍欲望不再看
11月15日,有人向莫言提及最新的熱門事物——短劇。莫言說,自己也看過“霸總”類微短劇,“我發現這種微短劇劇情是高度重復的。刷一次,之后類似的劇情全來了,故事都差不多。要不就是一個霸道總裁,一個身懷絕技的人,變成裝卸工之類的。我現在就是強忍著想看的欲望,要把它翻過去,不能再看了。”
隨后,莫言談霸總微短劇的此番話,迅速引發很多人關注和熱議,一個熱搜就誕生了。
2
沒測過MBTI:
總體屬于外向型
有記者問莫言:“你的網感很強,你個人的公眾號文章閱讀量都很高。你測過MBTI嗎?”莫言說自己沒有測過,但知道什么是I人、E人。
當被追問覺得自己是哪一類,他說,“我有時候是I人,有時候是E人。因為人的情緒總是在不斷變化的嘛!有情緒高漲的時刻,也有低落的時候。有時候我會滔滔不絕,有時候會沉默寡言。我覺得都是很正常的。不過總體來說,我覺得還應該是屬于外向型的人。喜歡說話,喜歡交朋友。有時候喝了酒還可能會胡言亂語。”說完,他哈哈大笑起來,心情狀態很好。
莫言給讀者簽名
中國的非遺因為短視頻作品出圈,在國外擁有大量粉絲。中國文學該如何更好跨越語言、文化障礙“出圈”走向世界,收獲更多的讀者?莫言對此建議,首先,積極參加國際書展,中國作家、作品走出去,分享自己的創作,這些活動近些年來一直很活躍;然后還是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希望一夜之間把中國文學全部又快又好介紹出去,也不現實。“現在中國文學已經是世界文學的一部分了。我們大家要慢慢積累,細水長流,相信會水到渠成,喜歡閱讀中國的外國讀者會越來越多。”
3
講《紅高粱》被搶往事:
給同行一個建議
在“駿馬之夜”之前,多場文學活動也在南寧一一展開。11月16日上午,在《人民文學》雜志社主辦的“人民文學,人民閱卷”座談會上,來自全國多地的多位作家和幾十位普通讀者受邀參加了這次座談會。大家從各自角度分享了自己與《人民文學》雜志的故事,談到了在網絡時代信息爆炸下文學“出圈”路徑等。
身為諾獎得主,莫言也到場分享了自己作為讀者、作者與《人民文學》雜志的關系。
莫言在“人民文學,人民閱卷”座談會上分享趣事
他說,“在成為《人民文學》作者之前,我首先成為《人民文學》的讀者。我1977年開始訂閱《人民文學》。我還記得當時我在上面讀到艾青先生《光的贊歌》獲得的興奮和激動,讀到丁玲報告文學作品《杜晚香》感受到老作家寶刀不老的才華。可以說,當時閱讀《人民文學》和《解放軍文藝》兩本雜志,為我后來走上文學創作之路,起到了奠定基礎的作用。”
莫言提到,文學刊物和讀者是作家實現文學夢的兩個重要環節。他也在思考,文學刊物在作者和讀者之間到底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好像不只是橋梁,也比一般的加工廠更復雜。在我看來,一個好的刊物,在某種意義上,能夠提煉和承載時代的精華,能引導文學發展的方向,甚至會影響作家的創作。”
莫言在“人民文學,人民閱卷”座談會上分享趣事
莫言還分享了自己作為作者與文學刊物編輯之間發生的有趣故事。1985年,在《人民文學》擔任編輯的朱偉向莫言約稿寫小說,就是中篇小說《紅高粱》。快要寫完的時候,被另外一家刊物的編輯恰好看到,馬上表示要發表。朱偉知道這個情況后,馬上騎著自行車就趕來找莫言“算賬”。莫言也很“委屈”,“我也沒經驗啊,他(另外一家刊物編輯)只是說他看看,也沒說他要發呀。”莫言跟朱偉說,“我就再給你寫一篇不行嗎?”沒想到朱偉非常堅決,“不行,就不行。”莫言對當時場景的回憶繪聲繪色,幽默風趣,語氣盡顯可愛,多次引發全場歡笑聲。
講完這個故事,莫言在座談會現場不忘“告誡”在場的寫作者同行們:“寫好的稿子記得只給一家刊物看,不然真的會引發矛盾!”
1986年,中篇小說《紅高粱》在《人民文學》第三期發表后,引發巨大影響,后來還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更是讓這部作品的魅力拓展到更廣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