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舉行心理健康促進行動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指出,游戲障礙作為一種精神心理問題,但不等同于老百姓說的精神病。“很多游戲成癮的青少年可能還有其他的精神心理問題,可能這些精神心理問題會加重孩子玩游戲、使用電子產品。”
就在不久之前,世界衛生組織在《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第11次更新版本中正式將“游戲障礙”作為心理疾病,歸類為“由成癮性行為導致的障礙”。
游戲障礙究竟是什么?它算是普通人所稱的“精神病”嗎?
不是玩游戲就是“游戲障礙”
游戲對于青少年來說,意味著什么?
或許,我們可以從每年增加的游戲市場中窺見一斑:游戲工委發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游戲產業報告指出,2019年一季度,中國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到584.4億元,相比2018年第四季度增長47.4億元,同比增長5.1%,環比增長8.8%。用戶規模已突破6.4億人,同比增長6.7%。最火熱的手游,在報告期內實際銷售收入為377.5億元,環比增長8.5%,同比增長10.3%。
然而,火熱是市場背后,隱藏著令人憂心的心理問題:今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在將“游戲障礙”作為心理疾病。
“不代表玩游戲就是游戲障礙,或者就是精神心理問題,它有嚴格定義和標準。”陸林表示。
據陸林介紹,游戲障礙主要有一些特點:青少年反復使用電子產品玩游戲,影響正常的休息和工作;每天主要的精力、動機或者時間都用來玩游戲,或者是使用電子產品,對其他的興趣愛好很少或者是降低了;為了玩游戲可能采取一切手段,甚至做一些不符合他年齡和身份的事,不學習了,或者去借錢,甚至做一些違規違法的事。
“還有就是有一定的時間要求,這種情況持續6個月到1年以上,我們才能診斷為游戲障礙,或者是一種病,我們通過家長、老師,通過專業人員幫助,很快就停下來了,很快能夠回到學校,這還不能診斷為游戲障礙。”陸林指出。
多重因素導致游戲障礙
那么,“游戲障礙”是精神病嗎?
不是,至少不是我們普通認為的精神病。
“游戲障礙作為一種精神心理問題,但不等同于老百姓說的精神病。”陸林表示,“現在青少年游戲障礙,在全世界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國家的發生率也在逐漸增加,增加的原因主要是電子產品游戲的可及性,另外很多青少年的課外活動、其他活動、娛樂活動在減少,也促使這些孩子沉迷游戲。”
他指出,還有家長、老師和孩子的溝通,教育的方式不完善,也會讓孩子在游戲當中尋求自我,沉迷游戲。
此外,很多游戲成癮的青少年可能還有其他的精神心理問題,可能這些精神心理問題會加重孩子玩游戲、使用電子產品。“有的孩子有注意力缺陷,俗話說叫多動癥,這些孩子由于在學習上或者人際交往上有一些困擾,他就愿意沉迷于游戲或者電子產品。有些孩子比如和同學、老師的溝通不暢,或者是家庭環境的變化,或者是學校環境的變化,這些孩子可能適應不了。”
陸林指出,“孩子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對孩子影響很大,會影響正常的休息、正常的生活,也會影響正常的生理發育。可以肯定地說,長期沉迷電子產品或者玩游戲,會導致孩子行為的偏差,甚至直接影響孩子生理的發育。”
關于應對方式,陸林認為,首先,要從家長做起。要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他的一些愛好,比如體育或者其他一些競技,在不影響他休息的基礎上,鼓勵孩子充分發揮個性特點。另外,不建議在青少年面前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或者是玩游戲,因為青少年一般會模仿大人。第三方面,很多青少年在休息上或者在人際交往上,或者在學校和生活中遇到一些煩惱和困難,這種煩惱和困難,老師、家長、專業人員要去引導。
“如果我們不能給他疏導,只是采取簡單的辦法,對青少年進行苛責、責怪,甚至是忽視,都容易使孩子走向游戲,沉迷電子產品。”他表示。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