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咨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位運用森田療法走出強迫癥的朋友,以及他是如何做到這些的。
這位朋友今年27歲,現在剛剛畢業,正在做圖書管理員的工作,他的強迫癥狀是閱讀恐懼與強迫思維。
大學畢業后因為沒有找到合適好一些的工作,家里人就給他安排到圖書館做管理員,雖然賺的不多,但平時非常閑。
大概工作了半年就出現焦慮癥狀,突然有一天他感覺看書十分困難,要說他也是211大學畢業,閱讀能力應該沒問題,可為什么就感覺閱讀困難呢?
其實有一天他失眠了,那一天正好主管要讓他負責一欄書籍的任務,并且叫他好好管理和領導推薦,突然壓力很大的他十分緊張,因為害怕自己推薦不好,自己做了個計劃,打算3天內把那一欄的書籍都讀完。
正是這樣的壓力下,第二天他就出現了個莫名其妙的念頭:“萬一我不會讀書怎么辦?萬一我看不懂怎么辦?”
也正是這個念頭,讓他成天都很焦慮,并且根本讀不進去書籍。甚至一度都想辭職了。
比如一頁描寫故事的內容,雖然每個字他都認識,但是就是看不懂意思,一頁能看上一下午,內心相當折磨。那時候也不懂焦慮,抑郁。
回家之后他把這個事情和父母說了,父母也無法理解他的這種情況。
一開始父母以為這是他不想工作的借口,可發現自己兒子回家之后一蹶不振,而且平時喜歡吃的東西也漸漸沒了胃口,這個時候母親開始著急,因為大家都不知道這是什么問題,所以大概扛了三個月,一次他有了不想活的念頭,把這個事情和媽媽說完后兩人抱頭痛哭,于是兩人相伴來到醫院。
醫生并不知道他是什么問題,因為掛的是神經內科,醫生聽完之后懷疑是抑郁癥,所以建議他去精神科,結果第二天再次來到精神科檢查,醫生診斷重度強迫癥和重度抑郁癥,并且開了很多藥物。
大概吃了一個月的藥物,雖然抑郁緩解了一些,可閱讀的問題不但沒好轉反而更加嚴重,每當他拿起書來看時,自己就胡思亂想,根本靜不下來。
后來也是湊巧,他自己每天沒事做,專門跑到圖書館心理健康欄借了幾本關于如何走出強迫抑郁的書,當時找到一本《神經衰弱與強迫觀念的根治法》,他突然感覺自己拿到了“圣經”一般,反而看這些書籍閱讀障礙問題卻好轉了(其實讀這些書籍目的性很強, 一時間忘記強迫癥的事情,自己反而好了)。
他自己也很奇怪,為何自己閱讀關于強迫抑郁的書籍就沒有障礙,一旦閱讀普通書籍問題就接踵而至。
后來他把這個現象和自己的心理醫生溝通,心理醫生也建議他嘗試學習森田療法,最后大概半年后強迫基本好了,抑郁也伴隨好轉。
對森田療法的理解
首先,在森田療法中一直敲掉順其自然,這是沒錯的,只要你不和癥狀糾纏,學會帶著癥狀繼續做自己當下該做的事情,癥狀一點點就會緩解,當時我看書時雖然會胡思亂想,不過我不管它,一會隨著我閱讀的深入自然而然就會停止,我一旦和它糾纏,只會越陷越深。
不過這里要強調一點,你如果是真的順其自然了,癥狀才會好轉,不過我的經歷有一段時間的“偽順其自然”階段,就是腦袋中想著順其自然,但心里還是排斥的要死。
后來我在網上看到好多人也有這樣的經歷,我這里的辦法就是,偽順其自然也有好處,雖然并不能走出癥狀,但時間長了這個窗戶紙捅破后,就成了真的順其自然了。
對胡思亂想的應對方法
一般來說,胡思亂想基本都是“回溯過去、憂愁未來”導致,所以應對核心就是如何活在當下。
我讀一本書《當下的力量》中介紹了一段這樣的話非常啟發我:
通常,當下所產生的痛苦都是對現狀的抗拒,也就是無意識地去抗拒本然(whatis)的某種形式。從思維的層面來說,這種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存在。從情緒的層面來說,它又以負面情緒的形式顯現。痛苦的程度取決于你對當下的抗拒程度以及對思維的認同程度。
當初自己無論用什么辦法都無法阻止自己的胡思亂想,這些思維本質上就和空氣一樣正常,但當時的我總是抗拒它們,不能允許它們的存在,一度甚至向這些思維認同,比如我甚至會相信我可能會瘋了。
最終導致我強迫抑郁情緒極其糟糕,甚至一度差點走向自殺。
但突然有一天,我無論用任何方法都沒辦法解決的時候,我索性生出一個念頭:“你愛咋咋地吧,我就這樣了”。
沒想到,心理舒服多了,癥狀雖然有,但此時此刻我解脫了,事實告訴我們,越是抗拒和排斥胡思亂想就說明沒有活在當下,當我們允許胡思亂想,允許此時此刻的一切,這就是活在當下。
或者可以說,這就是走出強迫抑郁的正確方式。
關于藥物治療
我大概吃了幾個月抗抑郁藥物,個人感覺這個東西副作用是有的,但也有幫助,比如在我抑郁難受的時候,它幫了我很大忙,起碼自殺情緒減少很多。
但同時它也有局限,個人感覺對抑郁有幫助可強迫幾乎沒用甚至一度感覺還嚴重了。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優質心理學和心理成長社區,這里會每日分享優質心理學和精神衛生知識,大家一同成長討論吧!)
所以我對“迫友”的建議是最好聽醫生的,如果你的抑郁很嚴重就要吃藥,但如果只是強迫,藥物可能幫助很有局限。
最后想說,很多強迫癥都是因為過度完美和對世界的理想化導致,我想說每天活在圖書館的我更加容易產生這種“烏托邦”的感覺,所以我已經辭職,目前雖然還沒找到合適工作,但我相信我一定會找到理想自己喜歡的工作。
??更多心理療愈文,可以參考我的學習經驗:
都知道在焦慮抑郁中接納很重要,但是很多人做不到,這里幾個故事啟發你一下!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文章,推倒阻礙改變內心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