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有一對高中同學結婚了,這已經是身邊第三對結婚的“早戀案例”,我不由得開始感慨:這年頭還是早戀成功率高啊……
不過這當然是一個幸存者偏差,早戀的故事中分開的還是大多數。
少女突然好奇:那些早戀的朋友們,后來都怎樣了呢?
其實這不僅是我的疑問,也是發展心理學家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最早產生“戀”的想法是在什么年紀?在這些故事里,父母和身邊的人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對今后的人生有什么影響呢?
于是,帶著這些問題,我做了一個小調查,采訪了身邊的幾位 “早戀友人”。
01
“你人生第一次喜歡一個異性是什么時候?”
幼兒園的求婚
@青風
剛上幼兒園的時候,特別喜歡一個女老師,記得她笑起來超甜,衣服也好漂亮。剛開始幾天去幼兒園還哭,后來上學一看到她就不哭了,變成了放學哭,因為想讓老師跟我回家,她不肯。
有一天在家看電視,發現電視上大哥哥會把一個小圈圈帶在大姐姐手指上,我問我媽什么意思,她說這樣哥哥就可以把姐姐娶回家了(不知道什么是娶)。
于是在家門口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我就拔了幾根草做了一個圈,然后回家偷偷放進書包了,做夢都心滿意足。
第二天去幼兒園我就把這個圈給那個老師戴上了,她超開心,還抱起了我,又給了我奶糖,我跟她說要跟我回家,她說好呀,我給高興壞了。
放學我媽來接我,我拉著老師的手不肯放,說她要跟我回家。
媽媽讓我別胡鬧了,老師好像忘了這個事似的跟我拜拜,我都急哭了,不肯走。
后來是我媽把我硬拽走的,我嚎啕大哭,覺得被欺騙了,盡管如此我還是很喜歡她,每天想帶她回家,可惜再過了半學期她就不來幼兒園上班了。
小學生的假戲真做
@明天
我讀的小學在鄉鎮上,附近很多村子,班上很多小混混,其中有三個男生號稱班上的老大老二和老三,勢力非凡。
他們在班上女生中挑選了三個,作為他們的心上人,這三個女生是班上成績最好的,以此顯示他們的江湖地位,很不幸其中一個女生就是我(排行老三)。他們會用各種“豪華”的方式來追我們,以為其他男生做“表率”。
有一天班主任發現了,就在班上公開批評我們,我們六個被罰站。我們三個女生非常無辜,從此更加記恨他們。
后天班主任竟然安排老三跟我做了同桌,至今想不通,我開始欺負他,每天破壞他的鉛筆,撕壞他給我寫的東西。可是我發現他從來不會生氣,總是默默把他的文具借給我用。
第二個學期,他轉學了,班里三巨頭從此少了一個人,而另外兩個男生也換了追求的對象,跟班上另外兩個女生玩到了一起,互稱男女朋友。
我突然很想念那個被我欺負的男生,經常會夢見他,甚至哭著醒來。
后來有一次在學校門口看到了他,他也看到了我,但我們卻都沒有打招呼;
之后每天放學都會在校門那里觀望,期待能再見到他,但他再也沒有出現過了。
英文情書和朗讀課
@七棵樹
初二的時候,我暗戀班上一個男生,他長得胖胖的,并不帥,但是成績很好,字寫得特別好看(那時候的我不是顏控,不知道后來咋變的)。
我們幾乎沒說過話,但有一天,我竟然收到了他給我寫的情書,而且是全英文的(我幾乎是查字典看懂的)。
盡管很感動,但是我卻因為“好學生”的包袱而拒絕了他,只是說了:“我們要好好學習”(想想那時候真虛偽)。
那一年我是學習委員,每天一大早要負責去教室開門。
冬天去教室的時候,常常天還沒亮,教學樓一片黑漆漆的可嚇人了。
怪的是,從某一天起,我每次一走到教學樓,就會聽到有人在樓上大聲讀英文,聲音特別大,直到我進教室把燈打開。
后來才知道,那個“晨讀”的人正是他……
再后來,我們成了最好的朋友,每天早上都最早到教室,一起晨讀和學習,放學也會在一起討論問題,有什么心事也會跟對方說,友誼一直保持到了現在。
看完這些故事,或許你會感慨:孩子們都好早熟啊!
亦或是:年少的感情真純潔美好!
我們先暫時從故事的浪漫中走出來,來理性看待一下“早戀”這個詞,究竟發展心理學家們怎么看待這些問題呢?
1. 多早才可以稱之為早戀?
少女查了一番文獻,發現有意思的是,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早戀”這個詞不好,因為 “早” 這個詞代表了存在某一種標準,但目前根本沒有這個標準的界定;另一方面,很多時候大人所界定的早戀現象中,并不存在心理學意義上“戀”的標準。
所以,我們可以先用一個更大的詞來概括:異性來往親密。
2. 這些孩子真的戀愛了嗎?
是否真的可以稱之為“戀”,我們可以對照斯滕伯格的愛情三元素來看,即激情、親密和承諾。
在不同階段的孩子們,異性之間的親密也往往存在不同的情況,心理學家們總結了以下幾個階段:
a. 性生理和性心理都還沒有開始發育的階段:
這時候的異性兒童之間的親密,往往是 “過家家 ”活動的簡單繼續,或者說更多是一種對大人的模仿,本質就是異性友愛。
b.性生理和性心理開始發育,但還未發育成熟的階段:
少年男女之間相互欣賞和喜歡,但不包含占有和性訴求的關系,更多是彼此陪伴,而沒有長相廝守的想法和約定(缺乏愛情三元素中的激情和承諾,只有親密)。
c.性生理和性心理開始發育,但還未發育成熟的階段:
少年男女之間的相互喜歡 、互相傾慕, 并有獨占性和性訴求的情感。這個時候由于孩子生理上已經出現第二性征,而心理上卻還不成熟,很容易出現沖動、不計后果的感情,如果長輩能正確引導,這將成為他們非常重要的一個“試戀”階段,幫助他們成長;但如果引導不當,反而會誤入歧途。
d.性生理和性心理都已經發育成熟, 但還在中學階段:
青少年男女之間發生相互喜歡 、互相傾慕并帶有獨占性和性訴求的情感 。這種情況下的戀愛如果已經具備愛情三元素,基本上跟成年期的戀愛就是一樣的了,不存在所謂的“早”。
所以,孩子們真的戀愛了嗎,其實也未必。
很多時候家長和老師們過度緊張,看到男女學生之間交往親密,便急于貼上“早戀”的標簽,并加以遏止,這反而造成了擴大化的后果。
那么,究竟長輩們的反應,對跟異性交往的孩子們會產生什么影響呢?
02
被發現之后,何去何從?
被拆散之后,我換了五個男友
@婷
初一的時候我在縣城的實驗中學,有一群特別好的朋友,每天一起玩。
我媽是另一所學校的老師,大概是所有老師家長的通病,總覺得那群朋友把我帶壞了(其實明明是我帶壞他們),非讓我不要跟他們做朋友,我經常為這事跟她吵。
后來她以為我跟其中一個男生早戀(其實我們就是哥們),還跑到人家家里去,跟他說別打擾我學習之類的。那一次我被氣得離家出走了 3 天。
再后來,我媽自作主張把我轉學到她自己的學校,好看著我。
我為此天天跟她作對,故意跟班上男生搞在一起,兩年內我換了 5 個男朋友,我媽拿我沒辦法,每天以淚洗面,我看她也挺可憐。
上高中之后,我好像突然長大了,不再跟我媽作對,好好學習也考上了一本,但回想當年的經歷,還是覺得是我媽不對,過度干涉孩子的社交真的很可怕啊。
感謝一條泄密的短信
@Dv
高二時,我跟同級一個女生在一起了。
有一天,我們的短信被我媽看到了,媽媽沒有當面揭穿我,而是等我回學校之后給我發了短信,說:“媽媽無意之間看到了你們的短信,非常抱歉。媽媽知道你們的感情非常美好,但是仍然希望你能以學業為重,不要錯過更重要的。媽媽尊重你們的決定。”
我當時看完很驚訝,沒想到我媽會這么說。
我簡單回復了“好的,放心”,后來還是每天跟女孩一起學習和放學,而我媽也竟然沒再跟我提起這件事,但好像我們的關系她卻心知肚明。
上大學之后,雙方父母都接受了我們的關系,我們談了8年的戀愛,研究生畢業后結婚了。
聊起這件事,我媽說當年其實一萬次想拆散我們,我們都笑了。
她不知道,當時她那條短信,對我有多重要,我感覺到我被信任,并且是一個獨立的人了。
看完了故事,你腦海里是否也出現了當年父母的焦慮臉,以及我們背地里的各種小心思。
我們都知道,青少年時期的異性吸引是非常必然的(如果對異性絲毫無興趣,并且無法跟異性正常相處,那才是更令人擔心的),但父母們擔心的,往往是影響學習,以及其他早戀帶來的所謂惡果和悲劇。
但有意思的是,少女查了一番文獻,發現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是直接作用在“早戀后果”,而是直接作用在“早戀態度”上。
也就是說,孩子跟異性交往之后,父母對其干預的方式并不能影響孩子成績有沒有變好,而是影響了他們對早戀這件事的看法和態度。
這些研究發現:父母干預越多,孩子對早戀的態度會越開放,甚至更可能從精神上的認同變成行動上的主動。
具體看來,父母的過分干涉、過度保護(以保護為由拆散孩子的異性交往)、拒絕否認(拒絕聽孩子的解釋,給孩子強加標簽)對早戀態度影響最大。
為什么會這樣呢?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當人們的基本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之后,便會進一步追求更高層次的情感需求,也就是愛與歸屬、尊重。
而過度干涉孩子社交、一味扼殺情感的家庭中,我們這種愛、歸屬和被尊重的需要顯然是不被滿足的。而此時,我們便會把這種需要轉向朋友,轉向那些跟自己關系最好的異性,進而可能發生更親密的交往(一起吐槽父母,很可能是少男少女們互相取暖的開始)。
相反,如果父母越愿意聽孩子的心聲、越多接納孩子的感受,反而孩子越不傾向于同異性過分親密。
寫在最后
少女在看這些故事的時候,一直忍不住嘴角上揚。青澀但赤誠的愛總是最打動人,成年后發現尤其如此。
成年人有了資本,以投資的方式選擇愛情;
少年們有了愛情,以相信的方式開始投資。
當我們用 “價值交換”、“互惠” 這樣的詞衡量愛情和婚姻時,這些片段提醒我們:原來我也曾經這樣單純地喜歡一個人。
看到這
你或許會想起某個人某些事
無論那段關系后來如何發展
我想都會在你生命里刻下烙印
無論如何
祝我們都能保存這樣的少年之氣
永遠相信愛。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少女參考的文獻資料:
[1] 李陽, 王菲, & 劉艷. (2007). "早戀"概念的新認識. 中國性科學, 016(001), 33-34.
[2] 孔磊. (2016). 戀愛還是友愛?——初中生異性親密關系問題研究.
[3] 邱麗娜. (2010). 父母教養方式對中學生早戀態度的影響研究.
[4] 楊如玉. (2020). 初中生早戀態度及其與性心理健康的關系.
[5] 錢燕. (2012). 中學生早戀現狀的調查研究.
[6] Ellen McCarthy on The Washington Post (2016). Why we never really get over that first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