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有人問:“我讀過很多書,但后來大部分都忘記了,那讀書的意義是什么?”有這樣一個回答讓人印象深刻:“我記不起來小時候吃過的很多食物,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骼和肌肉。”
當你以為讀過的書已成過眼云煙,事實上,它們早已在你不自覺的氣質里、談吐里、思維里。哪個瞬間讓你覺得讀書真的有用?這些道理,他們早就說明白了!
讀書,可能是成本最低的自我修煉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對讀書有諸多見解。他在《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中提出“讀書四患”:“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又在《進學解》中寫道:“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作為文壇領袖人物,韓愈憑一己之力創造了331個成語,成為中國古代創造成語最多的文人。今天,我們“穿越”時空追問:“人若有志,就必定能成材嗎?”一代宗師韓愈的回答,是否擊中了你的心聲↓↓
無論是驅趕迷茫,還是對抗平庸,讀書都是最簡單也最實用的方法。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夢想,就靜下來讀書吧!
讀書,可能是改變氣質最好的方式
很多人都知道“腹有詩書氣自華”,但你知道這句話背后的人是誰嗎?
蘇軾在鳳翔任職時,結識好友董傳。董傳生活貧困,身穿粗布衣,平時用繩子系頭發。然而,董傳自幼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盡管衣著簡陋粗糙,可舉手投足不卑不亢,氣度不凡。后來,蘇軾前往汴京,臨行前與董傳話別,寫下《和董傳留別》。
《和董傳留別》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夸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
博覽群書,老不廢卷,蘇軾的一生可謂宋人讀書風氣的縮影。在書籍的熏陶中,他的內心也始終保持著一份曠達與灑脫。所謂“讀書人的氣質”大抵如此吧↓↓
讀書,無論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會后悔
“年輕的時候不好好讀書,老了一定會后悔。”這句話,小時候父母是不是經常對你說?蘇軾的父親蘇洵,就是一個例子。
蘇洵年輕時不愛讀書,十分癡迷旅行,想看盡天下“奇跡”。《憶山送人五言七十八韻》中“少年喜奇跡,落拓鞍馬間。縱目視天下,愛此宇宙寬”就寫出了他當時的心情。
后來,眼見同輩人都考中了科舉,他下定決心發憤讀書。這一年,蘇洵已經27歲了。從落榜科考到名滿天下,再到培育蘇軾、蘇轍兩個兒子,成就“一門父子三詞客”佳話,蘇洵詮釋了什么時候想努力都不晚↓↓
當年華老去,如果你不想為年輕時未曾努力過而后悔,就去讀書吧!
讀書,值得被世界狠狠獎勵
“逆境時多讀書,順境時多做事。”這是董宇輝時常告誡自己的話。他曾經在賣蘋果時講莎士比亞,由于經常在帶貨時分享讀書感悟,他被罰寫檢討,幾乎一天一封,持續了半年多。?
從英語老師轉型做帶貨主播,董宇輝的成功伴隨著痛苦和自我懷疑。節目中,撒貝寧問董宇輝:“如果你當時堅持不住走了,你會后悔嗎?”董宇輝回答:“我當老師的時候,高三學生最多的問題不是‘英語怎么學’而是‘老師,我為什么要學習’?”他下定決心,把自己講過的“雞湯”貫徹到底,不要落荒而逃,而是奮力博一把。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人生也沒有白讀的書。
讀書,是一生中永遠不能放棄的事
張桂梅說:“人的一生會面臨很多選擇,但最不能放棄的就是讀書。”作為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公辦女子高中——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創辦者,張桂梅堅守十余年,帶領2000多名女孩從這里考上大學,改變了她們一生的命運:“我要把她們送出大山,飛得高高的。”
如今,華坪女高的畢業生通過努力成為了軍人、警察、教師、醫生、律師……走出大山的女孩們正在各行各業閃閃發光!
“讀書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
我們為什么要讀書?
伏生舍命護《書》賡續中華文脈
班家兩代人接續修《漢書》
《論語》《詩經》《史記》……
今天,我們讀書
是讀先賢用生命守護的文化瑰寶
85歲的北大教授錢理群說
“人在讀書的時候最平等”
百歲葉嘉瑩
將詩書捧了一輩子仍未盡興
讀書
是走近偉大心靈最短的距離
……
書中有無限遠方
書中有人生萬象
書中亦有更好的自己
嗨,你最近在讀什么書?
分享一句書中的話給我們吧~
綜合《宗師列傳·唐宋八大家》《典籍里的中國》《故事里的中國》《開講啦》
來源: 央視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