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科學網」↑關注我們!
知乎上有一位同學問我:
您能給我解釋下水為什么在4°C時密度最大嗎?
我的回答:
這其實是個非常困難的問題,現在都很難給出定量的回答。(這句話的意思是,為什么水在某個溫度下密度出現最大值是可以定性解釋的,但具體是哪個溫度,很難用定量的計算模擬算準。可能有些模擬給出比4度高幾十度的數值,有些模擬給出比4度低幾十度的數值。比4度低幾十度不都結冰了嗎?是的,水的熔點也是很不容易算準的,在許多模擬中在零下幾十度水還是液體呢。)
冰山
定性的回答大概是這樣:溫度越低,熵就需要越低,即結構越有序,這是適用于所有物質的普遍原理。絕大多數物質的密度隨著溫度降低是單調升高的,因為分子之間靠得越近結構越有序。
水的特別之處在于,由于氫鍵的方向性,最有序的結構是像晶體冰那樣的結構,每個水分子周圍有四個氫鍵,指向四面體的四個頂點。這是個很空曠的結構,如果把它擾亂一些,水分子之間反而可以靠得近一點。這就是為什么冰的密度小于液態水的密度。冰能夠浮在水面上就是這個道理,這對地球上生命的出現具有重大的意義,在冬天保護了冰面下的生物。
當液態水的溫度比較高時,溫度下降時結構變得更有序,分子靠近,密度升高,這是跟其他物質相似的常規行為。當達到某個溫度時,再進一步下降,結構要變得更有序,就需要向冰結構的方向靠近,分子之間開始遠離,密度下降。這兩種相反的趨勢共同作用的結果,就是在某個溫度出現一個密度的最大值。
轉載本文請聯系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注明本文來自袁嵐峰科學網博客。
鏈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77323-1022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