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詩詞,以短小凝練、含義雋永、韻律優(yōu)美而深受國人的喜愛。這些詩詞都是用古文寫就,通常一字一詞,意在言外,內(nèi)涵豐富。
如今的中國人,自五四運(yùn)動后就拋棄了文言文,改用白話文進(jìn)行書寫。網(wǎng)絡(luò)上有不少年輕人連《水滸傳》和《西游記》里面的“古白話”都讀不懂,更不要說沒有白話翻譯的古詩文了。
不過,年輕人讀不懂古詩文,其實(shí)并不是什么丟人的事情,畢竟有許多專門從事詩詞研究的專家,也不一定讀得懂某些古詩文。
這些專家經(jīng)常會因?yàn)橐皇自娭校瑐€別字詞的解讀,產(chǎn)生爭議,比如下面即將提到的,白居易的千古名篇《暮江吟》。
《暮江吟》賞析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這首詩乃是小學(xué)語文課本里的必背篇目,它表面上雖然是一首普通的風(fēng)景詩,但是在專家的眼里,卻有兩大爭議點(diǎn)。
這首詩的第一句很好理解,作者在這里先介紹了事件發(fā)生的時間,是夕陽下山的傍晚。此時太陽已經(jīng)落到了地平線上,所以陽光射到江面,就像是在水面“鋪”開來一樣。
詩的第二句,在主流書中大多解釋為針對江水的“色彩描寫”。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在語文書中,“瑟瑟”被解釋為“碧綠色”。
“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意思就是,沒有被陽光照到的一半江水,是碧綠色的,而照到的另一半是紅色的。
然而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無論“瑟”字還是“瑟瑟”這個詞,在詞典上的解釋都與顏色無關(guān)。在《王力古漢語詞典中》“瑟”字做“碧綠色”講的,僅有一例,恰好就是《暮江吟》本身。
2010年8月出版的《辭海第6版》,引用《新唐書·于闐國傳》中的“德宗即位,遣內(nèi)給事朱如玉之安西。求玉于于闐,得……瑟瑟百斤,并它寶等”,來證明“瑟瑟”是指“碧色珠寶”。
這個解釋看上去也十分牽強(qiáng),因?yàn)?strong>單個“瑟”字在《詩經(jīng)》等文獻(xiàn)中,的確曾經(jīng)被用來形容玉石的光潔鮮亮,但是玉并不是只有碧色一種。
看上去,古今的學(xué)者們強(qiáng)行將“半江瑟瑟半江紅”中的“瑟瑟”,解讀成“碧綠”,只是為了讓它和后面的“紅”字對仗。
如此一來,從文學(xué)描寫的角度看,似乎這首《暮江吟》會顯得更加“工整”。但是和作者本來要表達(dá)的意思,卻并不一致。
“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撥弦樂器,“瑟瑟”在古代,大多數(shù)時間是用來形容一些輕微抖動的聲音,比如風(fēng)聲。也可以引申為“寒意”,比如“瑟索”,因?yàn)楹鋾屓恕吧l(fā)抖”。
因?yàn)椤吧笨梢酝ā吧鳌保?span id="vvjhvh3"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0350313">林庚、馮沅君等人編寫的《中國歷代詩歌選》,將“瑟瑟”解讀為“寒意”,將后面的“紅”解讀成“暖意”。
于是這句“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意思就成了:一半江水寒冷,另一半江水溫暖。這種解讀看上去,似乎更合乎作者的本意。
林庚、馮沅君二人的猜測,還可以從詩的第三句“可憐九月初三夜”得到印證。每年農(nóng)歷的九月初三,正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寒露”。
這個時候,正是北方冷空氣大規(guī)模南下的季節(jié)。長江中下游的一些地區(qū),野外的露水因?yàn)槔淇諝獗粌龀伞氨椤薄?/p>
白居易傍晚登船的時候,看到的江面本來是寒冷的,但是太陽光照到的地方卻是溫暖的。這樣的解讀,也符合我們的生活常識。
前面提到了“冰珠”,這里就說一下這本書的另一個爭議點(diǎn),“真珠”是不是“珍珠”。許多書里面,都把詩末“露似真珠月似弓”的“真珠”,直接解釋成“珍珠”。
但是大家沒有考慮到,白居易為什么在這里用“真”字。白居易是一個現(xiàn)實(shí)主義詩人,盡管在他的詩中,也會采用比喻和想象等世術(shù)手法,但是總體上來說,他更加善于“寫實(shí)”。
白居易之所以寫“露似真珠”,是因?yàn)樗_實(shí)看到,江岸上草叢中的露水,因南下冷空氣被凝結(jié)成了冰珠子。
于是“月似弓”,也是一個毫不夸張的比喻,因?yàn)榇藭r正是月初,新月當(dāng)空的時候。新月像柳眉,也像是一把彎弓。
為了能夠幫助大家正確理解白居易這首《暮江吟》的本意,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公元822年,在這七年之前,白居易本來就還受皇帝的信任。但是因?yàn)?span id="vvjhvh3" c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3620886">武元衡的事件,白居易遭到了政敵的彈劾,被貶到江州做司馬。
在這七年之中,白居易滿懷憂憤與悔恨,時刻提醒自己不會再度得到皇帝的重用。但是公元820年的冬天,事情突然得到了轉(zhuǎn)圜。
白居易又被調(diào)回京城當(dāng)上了朝散大夫,可以穿正五品以上官員的緋袍了。于是白居易又像從前一樣,興高采烈地參與國家大事,向皇帝出謀獻(xiàn)策。
有一次,白居易上書議論河北軍事,但是皇帝沒有采納。這個時候,白居易突然感覺到了皇帝對自己的不信任。
同時,白居易也厭倦了朝堂上的黨爭,所以主動上書請求調(diào)到杭州去當(dāng)刺史,好在地方上一展拳腳,也為百姓辦一點(diǎn)實(shí)事。
后來的事情,我們就都知道了。白居易去了杭州以后,浚通了西湖,修了白堤,還寫下了著名的《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白居易寫《暮江吟》的時候,已經(jīng)不再執(zhí)著于在朝堂上建功立業(yè)了。因?yàn)樗业搅巳松斑M(jìn)的新方向,心情輕松、愉悅,所以看沿途的風(fēng)景也感覺十分美妙。
而“半江瑟瑟江半紅”,正是白居易當(dāng)時心情的真實(shí)寫照。“寒露”來臨的季節(jié),江水本來是寒冷的,就像是中唐的政局一樣。此時,白居易的思想豁然開朗了。
就像一縷陽光照到了江面上,讓一半的江水都變得溫暖了。因?yàn)樾木嘲l(fā)生了這樣的變化,所以他才有閑暇去觀察沿岸的露水,和天空中的明月,并寫下詩句去贊美它們。
結(jié)語
《暮江吟》這首詩中最大的爭議,主要還是關(guān)于“瑟瑟”一詞的解讀上面。
如果按照主流意見,強(qiáng)行把“瑟瑟”解讀為碧綠色的玉石,會讓詩歌的畫面更加漂亮一點(diǎn)。同時,也更能與末句中,用“真珠”打造的畫面遙相呼應(yīng)。
不對原作做深度理解,只將這四句詩看作兩幅夢幻風(fēng)景圖,的確更容易讓小學(xué)生理解。但是這樣的解讀,和作者的真實(shí)的意圖,就有一定的距離了。
從前看到別人說,今人讀古文感覺和讀外語差不多。現(xiàn)在看起來,今人讀古詩也和讀外語詩差不多了。專門研究古詩的專家尚且吃不準(zhǔn)一些字、詞在詩中的準(zhǔn)確含義,何況是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