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李冕智
編輯|t
39歲成為行省總督,40歲就任羅馬執政官,9年時間征服高盧(今法國),將英格蘭納入羅馬共和國疆域,51歲遠征埃及消滅政敵,順便將埃及艷后拐回羅馬,最后在萬人擁戴下就任終身執政官,登上權力頂峰。
這便是凱撒,歐洲歷史上最為傳奇的統治者,他的不朽功勛至今為人所歌頌。
凱撒一生未曾加冕,但他卻被后世稱之為凱撒大帝,甚至一些國家以他的名字作為最尊貴的稱號,甚至連與羅馬八竿子打不著的俄羅斯人,也以“凱撒”來稱呼皇帝。
凱撒雕塑
凱撒并非羅馬皇帝,為何會被奉為皇帝?俄羅斯人又與凱撒有何淵源?
凱撒其人
盡管在歷史上,凱撒從未加冕為王,但在歐洲人心目中,凱撒是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他憑借其天縱之才,為羅馬帝國的成立奠定了至關重要的基礎。
公元前100年7月13日,凱撒出生于羅馬貴族家庭,家族世代為官,他的外祖父盧西烏斯還擔任過羅馬執政官,凱撒家族稱得上是羅馬聲名顯赫的大家族。
少年時期,凱撒便展現出過人的天賦,十一歲開始出版文學作品,精通馬術、劍術,軍事才能初見端倪。
在父輩的庇護下,凱撒被視為家族的希望得到悉心培養,16歲迎娶羅馬權貴秦納的女兒為妻,得到元老院民眾派的支持。
倘若沒有意外,凱撒將在成年后先后擔任審計官、法務官,隨后被派遣至行省擔任總督,積攢一定軍功,最后回到羅馬城,擔任一屆執政官,最后在元老院結束他順風順水的政治生涯,在民眾的簇擁下逝世。
凱撒雕塑
可惜,這一切隨著公元前82年的到來,徹底成為夢幻泡影。
公元前82年,在內戰中取勝的蘇拉率兵回到羅馬,隨即發布《公敵宣告》,要將昔日反對他的元老院成員以及政敵全部處死。
而凱撒與蘇拉兩大政敵——秦納和馬略的關系匪淺,在羅馬城內,無人不知凱撒的馬略的支持者,同時又是秦納的女婿,為了躲避殺身之禍,年輕的凱撒不得不離開羅馬,前往東方游歷。
在他走后,蘇拉成為羅馬第一位終身執政官,但此時的蘇拉萬萬沒有想到那個被他驅逐出城的年輕人,將在幾十年后成為新的獨裁者,并一手將羅馬推向帝制。
公元前74年,在蘇拉逝世后四年,凱撒回到羅馬,并正式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羅馬疆域
此后,用中國人的話來說,凱撒在羅馬官運亨通,一路平步青云,先后擔任軍事保民官、財務官、元老院議員、大法官等職務,可謂履歷豐富。
緊接著,三頭同盟成立,凱撒的政治能力,克拉蘇的財富以及龐培的聲望結合起來,直接將元老院貴族派壓得喘不過氣。
公元前59年,凱撒成功當選羅馬執政官。
一年的任期足夠凱撒為自己撈取足夠的政治資本,并在任期結束前為自己安排好了納爾旁、山南、伊利里亞三省總督的職務,手握四個羅馬軍團,成為整個羅馬北境的封疆大吏。
卸任執政官后,凱撒開啟了他的征服之路,通過9年的時間征服了盤踞羅馬北部邊境的高盧和日耳曼部落,奪取了整個高盧地區,并將周長超過3000英里的土地化作羅馬新的行省。
在阿爾卑斯山北部的勝利不僅令凱撒錘煉出一支完全忠于自己的精銳之師,還使其在羅馬群眾中的威望大幅提高,直追被冠以“偉大”之名的龐培。
龐培雕塑
公元前52年,隨著克拉蘇戰死帕提亞,凱撒與龐培之間的裂縫越來越大,三頭同盟名存實亡。
幾年后,雙方矛盾徹底激化,羅馬內戰爆發,凱撒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展開多線作戰,在亞平寧半島、西西里、西班牙乃至北非打擊龐培勢力并大獲全勝。
一代英雄龐培不得不遠走埃及,而凱撒則率兵一路遠征,直取龐培人頭,順手又將托勒密王朝打敗,留下“我來,我見,我征服”的傳奇語錄。
公元前44年,凱撒在羅馬正式成為終身執政官,與當年將他趕出羅馬的蘇拉比肩。
但與蘇拉不同的是,蘇拉鞏固了羅馬共和制度,斬斷了獨裁專政的道路,凱撒則加強了中央集權,以摧枯拉朽的方式破壞了羅馬傳承百年的貴族共和制度,包攬了軍政大權。
彼時的凱撒距離封王加冕僅剩一步之遙,可還未等他邁出這最后一步,公元前44年3月15日,元老院將他密謀刺殺于龐培像下。
凱撒與龐培
凱撒雖死,但他的事業卻得到養子屋大維(也是凱撒的甥外孫)的繼承。
在凱撒勢力的扶持下,27歲的屋大維打敗了所有政敵,成為羅馬內戰的勝利者。
公元前27年,被元老院賦予“奧古斯都”稱號的屋大維,正式改組羅馬政府,羅馬帝國成立。
盡管羅馬帝國最終由更加年輕的屋大維所建立,但羅馬人乃至于后世的歐洲史學家都一致認為,凱撒才是羅馬帝國真正的創立者。
第三羅馬
為了表達對凱撒的崇拜,后世有些歐洲君王以凱撒自稱,或者干脆將皇帝稱號改做“凱撒”,比如神圣羅馬帝國或是后來的奧地利帝國,都曾以“凱撒”命名最高統治者。
但這些國家要么曾經在羅馬帝國統治范圍內,要么與羅馬沾親帶故,用“凱撒”的名頭也就用了。
但實際上,與羅馬八竿子打不著的俄羅斯人,其實也用“凱撒”作為君主的稱號。
沙皇一詞,俄語寫作“царь”,其實最早來源于拉丁語“caesar”,也就是“凱撒”的意思。
莫斯科大公國
按道理來說,東歐的斯拉夫人與羅馬人毫無聯系,怎么會采用“凱撒”來命名最高統治者呢?其實這與一場意義重大的政治聯姻有關。
公元1453年,雄才大略的穆罕默德二世攻陷東羅馬帝國最后的堡壘——君士坦丁堡,宣告羅馬帝國徹底滅亡。
而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前,末代拜占庭皇帝的侄女索菲亞·巴列奧略公主遠渡重洋逃往西方,接受羅馬教廷的庇護。
盡管彼時西羅馬帝國早已滅亡數百年,但傳統的西歐人還是認可索菲亞公主身上的羅馬皇室血統,不過這份尊重卻并不多。
1469年,拜占庭滅亡16年后,教皇保羅二世便琢磨著,將索菲亞公主嫁給伊凡三世,以此彌合東西教會之間的矛盾。
君士坦丁堡
當時在伊凡三世的領導下,莫斯科大公國已經統一了大半東歐平原,成立了統一的羅斯國家,國力強盛,也是近代沙皇俄國的前身。
饒是如此,以索菲亞公主的身份,嫁給伊凡三世仍是屈尊降貴。
一方面,盡管拜占庭已經滅種亡國,但索菲亞的身份還是歐洲人認可的帝國公主,與大公的身份差距懸殊。
另一方面,當時西歐才是歐洲的中心,東歐被西歐人視作化外之地,斯拉夫人則是未經開化的野蠻人。
因此,保羅二世的靈光一現,實則是對索菲亞公主的極大侮辱,而索菲亞公主也將這份仇恨銘記在心。
1472年,伊凡三世與索菲亞正式結婚,正當保羅二世期待索菲亞公主作為紐帶,彌合東正教與天主教時,索菲亞公主以羅馬唯一繼承人的身份,反手認可羅斯對君士坦丁堡東正教的繼承,報了當年的一箭之仇。
伊凡三世
索菲亞的到來,不僅將巴列奧略家族的宮廷謀術帶進克里姆林宮,還使得羅斯宮廷煥然一新。
在索菲亞的影響下,伊凡三世對宮廷進行了羅馬化改革,效仿東帝國設置奢侈而復雜的宮廷官職和店里,各地修建教堂,并將羅馬雙頭鷹作為紋章。
至于皇帝的稱號,也改為了前文中提到的“caesar”,后來又簡化為“tsar”,中文音譯就是沙皇。
當然,伊凡三世深知,迎娶羅馬公主,裝模作樣地模仿羅馬貴族,尚不足以證明羅斯的正統性,仍需要一些更加合理的說法,來將羅斯與古羅馬聯系在一起,讓他更加名副其實地使用“凱撒”之名。
于是,伊凡三世以及他的繼承人開始散步輿論,傳說莫斯科王公其實是留里克的后裔,而留里克又是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屋大維也就是奧古斯都的兄弟普魯斯的第14代孫。
伊凡三世與索菲亞公主
因此,羅斯的統治者其實是不折不扣的羅馬皇族,對歐洲的廣袤領土具備合法宣稱,同時也是所有基督教國家的唯一統治者。
這自然是伊凡三世為了統治合法性編造出來的謊言,就和中國古代皇帝登基后喜歡攀親戚一樣,反正只是為了滿足宣傳需要,也沒有人會跑出來較真。
總而言之,在一番宣傳后,羅斯成為繼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后的第三羅馬,所以哪怕是和羅馬毫無關系的俄羅斯人,也能將他們的皇帝奉為凱撒。
凱撒稱號的其他用途
除了沙皇俄國,歐洲其他國家也有使用凱撒之名作為皇帝稱號的習俗。
神羅雙頭鷹
比如由日耳曼人建立的神圣羅馬帝國,雖然伏爾泰曾吐槽神羅“既不神圣,也不羅馬,更非帝國”,但不可否認的是,神圣羅馬帝國也獲得過羅馬帝國的宣稱。
公元800年,查理曼在羅馬禮拜時,當時的教皇利奧三世為其加冕,稱他為“羅馬人的皇帝”,算是羅馬教廷與世俗權力的一次合作,為羅馬選定了繼承人。
此后,神羅皇帝的稱呼里多了“凱撒”一詞,德語為R?misch-deutscher Kaiser,即羅馬-德意志凱撒的意思。
哪怕后來神圣里面帝國被拿破侖強行肢解,其分裂出來的奧地利帝國依舊沿用了凱撒的稱號。
不過與之相反的是,在數百年前的古羅馬,凱撒從來都不是正統皇帝的意思。
盡管羅馬人自己也認為凱撒是無冕之皇,但實際上是他的養子屋大維建立了羅馬帝國,凱撒還差點意思。
因此,歷代羅馬皇帝將“奧古斯都”作為皇帝的稱號,而非凱撒。
四帝共治組像
甚至在羅馬帝國前期,凱撒被用來稱呼帝國儲君,也就是太子。
后來在四帝共治時期,帝國一分為二,兩邊分別由一個大皇帝和一個小皇帝治理,大皇帝為奧古斯都,小皇帝為凱撒,由此看來,在羅馬統治者眼中奧古斯都始終高于凱撒。
盡管君主頭銜只是旁枝末節,但也能從中窺見統治者的政治智慧,以及文化淵源對政治的反作用,看來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統治的正統性都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歷史文化_宗教傳統與民族意識的互_省略_想與第三羅馬自喻成因的關聯性初探》
2.《俄羅斯文化中的_第三羅馬_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