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本情感簿
前言
1924年3月,魯迅把他的短篇小說《祝福》,發表在上海《東方雜志》上,后來收入他的小說集《彷徨》,《祝福》是一篇很短,但卻讓人讀完久久無法回神,且忍不住再三復看的一篇小說。
《祝福》,全文不過九千字,卻刻畫了一個叫祥林嫂的女人,坎坷的一生。魯迅想要表達的核心非常簡單,就是透過麻木冷漠的環境和人性描寫,喚起人們內心的真誠、善良、理解、包容與愛。
一個女人,渴望幸福安定,追求平淡而又穩定的生活和家庭,這再合理不過;
而一個女人,對身邊的人和事,始終都報以真誠和善良,更是難能可貴。
她樂觀積極,熱愛勞動,樸實善良,這些品質放在和平年代是非常珍貴的,但于當時的祥林嫂而言,就顯得過于“單純”。盡管,她的人生并沒有如她想象的那般,甚至是落了個悲苦的結局。
但直到最后,我們依舊看不到她對這個世界有一絲恨意,一絲抱怨。
她只是有些迷茫,有些不解,有些好奇。
過分“單純”的祥林嫂
祥林嫂是一個很會“做活”的人,去魯四老爺家里做傭人的時候,話少、安分、勤快、耐勞,幾個月掙的工錢,全部交給了將她賣到深山里給別人做媳婦的婆婆。
這樣的一個婆婆,不難想象平時是如何待她的,但她還是一點防備也沒有,把錢全部交了上去,在她所處的環境中,這樣的“單純”,無疑是危險的。
第二任丈夫和孩子相繼離世后,回到魯鎮的她,不厭其煩地講述著自己的遭遇和不幸,以至于大家從一開始的同情、憐憫,變成后來的厭惡和諷刺。
事實上,祥林嫂的這種做法,在任何年代、任何環境,都不會有好的結果。
畢竟,誰也不樂意反復聽同一個故事,同一套說辭,況且還是一個不幸的故事。與其說祥林嫂“單純”,倒也不如說她不懂人情世故。
再有,魯四爺在一次祭祀祖先的時候,叱喝祥林嫂“讓開”,是在魯四夫人無數次的“祥林嫂,放著吧,我來”之后才發生的。不得不說,祥林嫂“單純”到不懂得察言觀色。
如果祥林嫂的“單純”僅僅是這樣,那么必然不足以使得大家真正了解她,了解她可謂出淤泥而不染的“單純”,或者說“純凈”。接下來,我們從故事開篇祥林嫂對“我”的3問展開,深入地去感受祥林嫂的內心世界。
01、從“話很少”到“嘮叨”,祥林嫂只是想有個人說說話
《祝福》中的“我”,在故事中說了這樣一句話:這時我已知道,自己也還完全是個愚人,什么躊躇,什么計劃,都擋不住三句問。
她問“我”的三個問題分別是:
- 一個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沒有魂靈?
- 也就有地獄了?
- 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見面的?
當時的祥林嫂,是一個才40歲上下,就頭發全白、臉頰削痩、雙目無神的乞丐了。而作為一個乞丐,不關心溫飽與銀錢,反而問了一個她覺得有學問、有見識的人這樣的3個問題。
而“我”的落荒而逃,與故事中聽倦了“我真傻,真的”這個故事的鎮上人來說,其實是一樣的。
她反復述說的不幸是會給別人帶來壓力的,無形中造成“聽眾”的不安,或者說一種負擔,人們不愿同樣反復的安慰,而想要擺脫這種復雜的情緒,就只能離她遠遠的,甚至是嘲笑她。
再好吃的東西,吃多了也會膩,故事聽多了,自然也會麻木,何況還是一個“晦氣”的故事。
祥林嫂經歷了這么多,身邊一個親人也沒有,她滿腔的委屈和難過無人理解,就只能通過這種方式說與大家聽。或者,她希望有個人可以安慰她,哪怕是批評她幾句,至少,這么多的心事,不至于郁積在心里。
而現在已經沒人愿意聽她說話,之所以想到“魂靈”,又何嘗不是她無力改變現狀,尋求另一種掙脫當下的方式呢?
02、祥林嫂的“贖罪”,無法改變眾人對她的看法
柳媽讓祥林嫂去廟里捐一個門檻:千人踩,萬人跨,以此來消除自己的“罪惡”。
柳媽這么說的原因,一是因為柳媽本身就是信佛的;二是對于祥林嫂的嘮叨已經厭煩,攛掇她干其它事的說辭;三是也存在看她笑話的心思。
而祥林嫂之所以愿意相信,并花費大價錢求人去做的原因是:
- 柳媽告訴她,將來去往“陰司”,會因為兩個丈夫的爭搶,而被鋸成兩半;
- 消解或降低內心面對當地人愚昧、古板、甚至是有些迷信認知和風俗的無力和恐懼;
- 僅僅是為了向眾人、向魯四老爺、四太太等人,表明自己“知錯愿改”的態度。
只是,當她做完這一切后,主家每年祭祀的香燭、擺件、貢品等等,依舊不讓她碰。她不理解,明明已經捐了門檻,已然“贖罪”,為什么太太還是斥喝她“放下”,四老爺也讓她“走開”。
然而祥林嫂卻不曾想過,她有什么錯呢?她所遭遇的一切,完全不是她本意,被眾人“羞辱”,也是被動的,她何須“捐門檻”,又何必“捐門檻”。她曾單純地認為,只要自己“贖罪”了,就會得到大家的諒解,被大家接納,只是偏見就像是橫亙在她面前的大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搬動。
03、在祥林嫂心里,3問的答案并不重要
祥林嫂的3個問題,也可以理解成:人死后有無感知;有無去處;有無歸屬。3個問題其實就是一個問題,簡單來說,就是會不會再遇到曾經的家人。
祥林嫂在問“我”的時候,并不是求知的,也不是出于好奇,僅僅是簡單的一問,與這個她覺得有學問,不討厭她,且依舊愿意正視她的人,說幾句話。
她并不那么在乎答案,或者說她無所謂答案是什么。
相比于離開這個冷漠的世界,她更希望可以在生命結束之后回到丈夫身邊,回到她心心念念的孩子身邊。
若“我”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對她來說就是徹底的解脫,終于不用生活在這個她完全不理解的、顯得自己格格不入的地方了。
若“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則她受的苦、遭的罪,就證明是真正“償還”了罪的,因為她捐了門檻,不用擔心會被“分作兩半”,她又可以看到聽話的“阿毛”。
她并不責怪身邊的人和事,“單純”的她只是慶幸,終于不用再面對,自己無論如何都處理不好的人際關系了。從前的她不能左右自己的命運,如今雖然什么也沒有,但她的人生終于是屬于她自己的。
我們為什么要讀這本書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這樣寫道: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魯迅的作品,與同時代的許多作家風格有明顯的不同,比如,沈從文是從美和善良中體現人性的包容和無私;老舍是用苦難和陰暗來表現環境對人的影響,鼓勵人們勇于改變;再比如茅盾、巴金等等。
魯迅的作品視角更為宏觀,除了表現對外界因素的描寫,也從來不會忽略我們本身的問題,從內因和內心甚至更多的視角去剖析人性和命運。
有人說,拋開環境因素,祥林嫂本身也是一個“拎不清”的人,她活得沒有主見、沒有自我意識、不懂得自我尊重,不明白何謂溝通的邊界。
如果,我們讀書不為了自身可以更好地生活,擁有更強的適應乃至改變時代的能力,僅僅把目光聚焦在苦難帶給我們的無力、時代帶給我們的傷痛上面,那么只會愈發局限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格局。
-End-
期待您關注“一本情感簿”,及時了解更多。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