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jīng)常聽見這樣一句話:成功都是靠逼出來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很多人之所以取得了不起的成就,皆因為當初走投無路,退無可退,才選擇了鋌而走險。它背后的邏輯是:逆境能使人義無反顧,激發(fā)他的斗志與進取心,繼而干出大事業(yè)來。
的確,歷史上有很多故事,似乎都印證了這個道理。比如我們熟悉的成語“背水一戰(zhàn)”、“破釜沉舟”等等,講述的都是人被逼到死角之后絕地反擊,逆風翻盤的故事,至今讀來依舊振奮人心。
難道成功真是靠逼出來的嗎?受這句話的鼓舞,今天很多人吵著要跳出“舒適區(qū)”,日子一旦過得順風順水,仿佛便成了某種罪惡。
今天,我們就以中國歷史上的農(nóng)民起義為例,看看究竟有多少成功,真是靠“逼出來”的。
1/3 被迫走上絕路的農(nóng)民起義
農(nóng)民起義在中國歷史上數(shù)不勝數(shù),而最先扛起這面大旗的,莫過于陳勝吳廣。他們的故事很好地詮釋了今天的主題。
要說被逼上絕路,恐怕沒有人比陳勝吳廣更有發(fā)言權(quán)了。
陳勝和吳廣都是農(nóng)民出身,當年,朝廷征調(diào)900人前去守衛(wèi)漁陽。漁陽在今天的北京境內(nèi),陳勝吳廣則擔任這支隊伍的屯長。
陳勝一行人走到大澤鄉(xiāng)時,由于天降大雨,道路不通,部隊無法按時抵達目的地。按照秦律,若抵達時間逾期,相關(guān)責任人會被處決。即便陳勝吳廣完成了任務(wù),等待他們的仍舊是死路一條。
于是接下來便發(fā)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陳勝吳廣宣布起義,陳勝還說了一句名言:天下苦秦久矣。反正橫豎都是死,為何不讓自己死得壯烈一些呢?更何況,萬一把事情搞成了,自己就能成為天下之主!
名垂史冊的陳勝吳廣起義就這樣爆發(fā)了,草根出身的陳吳二人,吹響了滅秦的號角。但結(jié)局我們都知道,他們最終都失敗了。
兩人為何會失敗?缺乏長遠規(guī)劃無疑是重要的原因。
起義爆發(fā)后,各地紛紛響應(yīng),而陳勝見形勢對自己有利,便急于稱王,這無疑開了個不好的頭,大家都跟著效仿起來。既然一介草民的陳勝都能稱王,我們?yōu)樯恫荒苣兀?/p>
此外,陳勝在識人用人上也存在很大的問題。比如,他居然任命一個曾經(jīng)的占卜師率軍攻打秦兵,對方壓根就不懂得帶兵,剛剛發(fā)展起來的隊伍就這樣被秦將章邯打了個落花流水。
陳勝不僅不會管理隊伍,格局也不夠大。聽見有人說他壞話,他就把對方殺了。結(jié)果弄得人人自危,眾叛親離,自己到頭來也被殺了。
陳勝的失敗令人唏噓,而在一千八百多年后的李自成也和他有著類似的經(jīng)歷。
和陳勝吳廣們一樣,李自成同樣是苦出身,而且,他當初走上造反之路,也是被逼出來的結(jié)果。兩者的區(qū)別在于:陳勝揭竿而起是因為無路可逃,李自成舉旗反明則是由于生計無著落。
李自成是陜西人,他出生后不久,陜西省就鬧了饑荒,因為家里頭養(yǎng)不起他,李自成一度出家為僧。后來去政府驛站成了一名驛卒,在古代,卒的地位比吏還要低下,而且常常是沒有編制的,類似于今天的臨時工。
可就是這份勉強算穩(wěn)定的工作,李自成也沒干多久,不是因為他不想干,而是由于政府裁員。就這樣,李自成丟了飯碗,于是他只能考慮去當兵。
傳統(tǒng)社會一向有“好男不當兵”這種說法,身為基層士兵,李自成備受歧視,更要命的是,部隊軍官經(jīng)常克扣軍餉,中飽私囊。被逼無奈之下,李自成只好起兵,開啟了亡命生涯。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也登上了權(quán)力的頂峰,只是他不曾料到,失敗會來得如此之快。
他的部隊一開始還受到約束,可僅僅過了幾天,北京城就成了人間地獄。起義軍逮捕官員,嚴刑拷打,大肆劫掠。將領(lǐng)們一個個醉生夢死,士兵們則在城內(nèi)燒殺淫掠。結(jié)果,李自成在北京僅僅呆了42天,便灰溜溜地逃走了。
公元1645年,李自成敗亡。中國很快成了滿人的天下,曾經(jīng)席卷中國,號稱“闖王”的李自成,成了明清鼎革之際的一個配角。
陳勝和李自成都是被“逼上梁山”的,他們一度取得了成功,甚至離勝利僅一步之遙,但最終還是失敗了。下面,讓我們再來看其他的幾位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回到他們當初的起點,瞧瞧這些人與前兩位有何不同。
2/3 劉邦與朱元璋
我們先來看看劉邦,大漢王朝的奠基人。他與陳勝吳廣生活在同一年代,也參加了反秦起義,劉邦成了最終的贏家,盡管從一開始他并不被看好。
劉邦曾擔任亭長一職,也就是地方上的派出所所長,他當初是怎么走上造反之路的呢?
據(jù)說,劉邦曾負責押送一批犯人去驪山,替皇帝修陵墓。可誰知道一路上逃跑的犯人越來越多,照這個趨勢,等他到了驪山,犯人恐怕全跑光了。
劉邦影視形象
按照秦律,犯人逃跑,作為押解負責人的劉邦免不了受罰,搞不好還會掉腦袋。他面臨的局面,和后來陳勝吳廣他們是一樣的,都陷入了走投無路的絕境。可那時候的劉邦,并沒有立即起兵造反。
他先是釋放了所有的囚犯,然后把自己藏匿在一個叫芒碭山的地方,也正是在那里,司馬遷以他杰出的文學想象力,為劉邦虛構(gòu)了一個“高祖斬蛇”的故事,為躲避朝廷的問責,劉邦不得不在芒碭山隱居起來。
直到陳勝吳廣起義,劉邦才再度出山。而且還是在老鄉(xiāng)樊噲的鼓動下起兵的。此時的劉邦已經(jīng)是年近50的人了。之后,劉邦加入項梁的隊伍,開始東征西討,最終成就帝業(yè)。
講完了劉邦,我們再來看另一個人物,年輕時比劉邦混得還慘的朱元璋。
朱元璋做過乞丐,與李自成一樣,他也去寺院當過和尚。在他出家期間,天下已經(jīng)遍地烽火,各地的反元起義風起云涌。
不過,此時的朱元璋卻談不上被逼上了絕路,擺在他面前的有三個選擇。
其一是繼續(xù)待在寺院里當和尚,這樣能躲避兵荒馬亂,在亂世圖個清靜。
其二是加入官軍,替元朝鎮(zhèn)壓漢人。他知道,朝廷正值用人之際,此時參軍,待遇不會很差。但問題是,他不想做昧著良心的事。
那剩下的唯有第三條路,加入造反大軍,攪它個昏天黑地!朱元璋發(fā)現(xiàn),起義軍盡管聲勢浩大,但缺乏一位杰出的領(lǐng)袖,眾將群龍無首,正是他施展拳腳的機會!
就這樣,朱元璋毅然加入了起義隊伍,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成為威震天下的“明太祖”。
朱元璋起義,其實并不是一個“逼上梁山”的故事,倒更像是一個草根趕上了風口,乘勢而上的故事。
我們最后要說的人物名叫洪秀全,太平天國運動的領(lǐng)導人。說到洪秀全造反的原因,恐怕就更加復雜了。
洪秀全來自廣西,小時候也算是個學霸,奈何長大后屢試不第,成了百無一用的大齡青年,在家鄉(xiāng)父老面前始終抬不起頭。
有一次,洪秀全接觸到一本名為《勸世良言》的小冊子,這是關(guān)于基督教的入門手冊,洪秀全起初沒把它當回事。可在又一次考試失敗后,洪秀全極度頹喪,神志昏迷,夢見一位金發(fā)老者要他斬妖除魔。據(jù)說,這位老者就是上帝。
之后的故事只能用奇幻來形容,洪秀全對外宣稱,自己是上帝之子,耶穌的弟弟。受上帝委托來人間傳播福音。隨后,他砸了私塾教師的飯碗,創(chuàng)立“拜上帝會”,吸引了一大批貧苦百姓加入其中。
在他和一群得力干將的努力下,大量村民皈依了基督教。不過,洪秀全似乎從未想過要造反,他此時的目標,不過是建立一個有影響力的宗教組織。
轉(zhuǎn)折點發(fā)生在什么時候呢?大約在1849年,起因是這樣的:洪秀全的一個兄弟馮云山,因為被指控煽動叛亂,被省政府驅(qū)逐出境。這件事引起了廣大信徒的不滿,而拜上帝會與當?shù)孛耖g組織之間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已成水火不容之勢,進而發(fā)展為武裝械斗。
最終,洪秀全于1850年在金田村宣布起義。
在起義爆發(fā)前很長一段時間,洪秀全只想當個宗教領(lǐng)袖,甚至一度還萌生閉門著書的念頭。他之所以造反,主要是看到拜上帝會被兄弟們搞得有聲有色,且處在官府和民間的普遍敵意中。在宗教狂熱與政治野心的雙重驅(qū)使下,洪秀全揭竿而起,向滿清宣戰(zhàn)。
當然,太平天國算不上是個成功的故事。但它至少盤踞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給清政府造成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洪秀全的失敗,敗在其之后的內(nèi)政管理和戰(zhàn)略選擇上,這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3/3 總結(jié)
我們今天簡要回顧了史書上那些著名起義領(lǐng)袖的創(chuàng)業(yè)史,你不難發(fā)現(xiàn),真正笑到最后的,并不是當初被逼到走投無路的人。
拼勁和闖勁,固然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光靠這些是遠遠不夠的,真正做大事的人,除了勤奮與膽大,還得學會審時度勢。
劉邦觸犯秦律,隱居芒碭山的時間,要比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揭竿而起的時間要早。同樣是面臨生死抉擇,劉邦并沒有選擇立即造反,而是靜觀時局,待機會成熟后再出擊。
同樣,朱元璋與洪秀全,也不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才發(fā)動起義的。朱元璋加入紅巾軍,更多是出于個人野心。洪秀全發(fā)動金田起義甚至還有“搭便車”的嫌疑,因為前期的組織與動員工作都不是他來完成的,而是靠幾位能干的助手。
此外,你如果細讀歷史的話還會發(fā)現(xiàn),那些成功或接近成功的起義領(lǐng)袖,他們通常不是第一個舉起叛旗的人。劉邦的勝利,前有陳勝吳廣做基礎(chǔ),后有項梁項羽做鋪墊,毫不夸張地說,劉邦是踩著他們的肩膀登上皇帝寶座的。
朱元璋同樣如此,在他之前起義領(lǐng)袖,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張士誠······個個起步都比朱元璋早,可笑到最后的卻是朱元璋。
就連在北京只做了42天皇帝的李自成,起義之初也只是第一代闖王高迎祥的一員部將,直到高迎祥被俘,他才接過了一把手的位置。
這說明了一個道理,成功未必總是靠先發(fā)優(yōu)勢。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往往死得也快。因為他們往往處于探索階段,組織架構(gòu)與商業(yè)模式也不夠成熟,自然就容易被淘汰。
在談及創(chuàng)業(yè)經(jīng)歷時,馬云說到:阿里巴巴能有今天的規(guī)模,和當初選擇創(chuàng)業(yè)時機有很大關(guān)系。在阿里之前,中國已經(jīng)有了一些電商平臺,但當時很多條件不成熟,很多企業(yè)模式很好卻水土不服,最后不得不關(guān)門。
干得早被餓死,干得晚被踩死。這就是時機的重要性。時機選對,事半功倍。時機選錯,再努力也是徒勞。
那么,為何“逼上梁山”式的創(chuàng)業(yè)也不容易成功呢?道理在于,走投無路雖然能激發(fā)孤注一擲的魄力,但也會使一個人變得非常短視,只在乎眼前利益,因為對他而言,生存成了當務(wù)之急,根本沒時間考慮長遠之事。
這樣的人即使能取得一時的成功,也容易迷失方向。陳勝在秦朝尚未被推翻的情況下急于稱王,結(jié)果是導致群起效尤,而他也根本沒能力控制局面,落了個眾叛親離的下場。正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李自成同樣缺乏自知之明,他擁有杰出的軍事才能,但根本不懂得治理國家,他的帶隊能力只在打仗時有所體現(xiàn),一旦得了江山,他便駕馭不了那幫下屬了。辛辛苦苦打下的北京城,非但沒能成為闖王的榮耀,反而是他的詛咒。
聰明人在做出重大選擇時,都會懂得給自己留有余地。因為他們明白,這個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滿了各種可能性,無論它們對你是友好的,還是危險的。
而偉大的選擇,更不是被現(xiàn)實逼出來的結(jié)果,想想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的那批創(chuàng)始人,他們沒有一個是因為生計所迫,或所謂生活壓力才入黨的。很多人即便不搞革命,也可以衣食無憂地度過一生,但他們沒有這么做。
為什么呢?是心中的內(nèi)驅(qū)力使然,因為他們有所信,才有所見。說到底,成功從不是靠什么逼出來的,而是取決于你想看到什么,以及你是否愿意為想看到的,投入你全部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