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星期天》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主要討論兩個問題:一是作者如何把“我”的內心寫具體的;二是討論這篇文章抒發的情感。(我一直不太喜歡部分小學老師從頭串講到尾的分析課文的方式,第一課時可以從頭至尾梳理文本的結構,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第二課時,應該就文章的寫作特色進行品析,要有主問題的意識。課后的習題其實就是一篇課文的主問題,上課首先要完成書上的目標,可以適當拓展。)
第一個問題先從課后的第二題開始,讓學生分析一下這兩個句子寫出了“我”怎樣的內心以及如何把內心感受寫具體的。通過分析學生明白了把感情融于景、融于事的寫法。像這樣的句子在文中很多,接下來讓學生在文中找一找這樣的句子,寫上批注。(可以讓學生準備小的便利貼,寫好后貼在對應的句子旁邊,好做交流,避免把書上畫的面目全非,也便于記錄自己沒有思考到的答案。)這一環節學生交流非常踴躍,師生都沉浸在討論的愉悅中。
學生1:關注了第四自然段,“我”在等母親的過程中為了打發孤獨的時光跳房子、看云彩、撥蟻穴、看畫報等。運用了動作的描寫、心理的描寫寫出了我內心的焦急。
這一段,有的同學還做了補充,發現了其他同學沒有發現的地方。如一位同學下課來跟我說(課上還沒有討論夠,已經下課了,他們意猶未盡。)他關注了“我看著天看著云彩走,等母親回來,焦急又興奮。”從云彩走和我不能“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以看出這個小家伙心還真細。
有的同學關注“院子很大,空空落落。”來襯托“我”內心的孤獨。
學生2:抓住第五自然段,“走吧,您不是說嗎挖回來就走嗎?”“整個上午我就跟在母親腿底下:去嗎?去吧,走吧,怎么還不走呀?走吧……我就這樣念念叨叨地追在母親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我的焦急還表現在語言上,嘴里念念叨叨地說個沒完,而且只說了兩個詞“走吧”“去嗎”,可見“我”內心多么的焦灼。
還有心理“真奇怪,該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嗎,我不是一直在等著,母親不是答應過了嗎?”這里的心理描寫有“我”希望落空了對母親“不信守承諾”不滿了。
學生3:抓住了第六自然段中的“一聲不吭”,并注意到前后的語境。寫出來“我”內心失落。
學生4:抓住了幾處景物的描寫。
“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漸漸地涼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飄渺。”“我現在還能感覺到那光線漫長而急遽的變化,孤獨而惆悵的黃昏到來。”“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
光線越來越遠,越來越飄渺說明“我”的希望也越來越渺小,通過光線的變暗、消失寫出我內心漸漸地失落。
漫長:等待的時間長。急遽:時間過得太快。
“一派荒涼”寫出我內心的一派荒涼,內心的感傷、絕望。
但是學生沒有關注到前面還有寫景的句子,我提示學生在文章的前面還有寫景的句子,同學們很快就找到了:“那是個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通過寫陽光明媚寫我內心的歡愉。
這樣把四處景物描寫對著起來看也就是作者內心情感的變化路線。
至此可以把幾條線理順了(結合第一課時對內容的梳理),母親一直在不停地忙家務,我一直不停地等母親。四處景物描寫和我內心情感變化對照著看。自然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學生1:這是一位操勞、辛苦的母親。
學生2:這是一位偉大的母親,當他不能擺脫繁重的家務時,也沒有對孩子表現出不耐煩,更沒有呵斥孩子,最后因為沒有兌現承諾還對孩子說“對不起”。
學生3:這是一位疼愛孩子的母親。
相機總結:這篇文章表面是寫我的一次盼望,實際是表達的是對母親的懷念與對母親的愛。
讀完這篇文章其實我的內心也是充滿了感動,同時對母愛的偉大充滿了敬佩。文中的“我”那么乖巧、聽話、懂事,他總是那么安安靜靜的——安安靜靜在院子里玩,安安靜靜地纏母親,安安靜靜地等母親洗完一大桶永遠也洗不完的衣服。他的安靜、乖巧令人心疼,有誰會去傷害這樣一個乖巧的孩子呢?
因為我也有這樣一個很乖巧的孩子,就在我敲這些文字的時候,他也在一旁不停地說“我要出去玩”,我說馬上就好了,再等一會,他就安安靜靜在一旁翻起了書,跟文章中的母親的做法何其相似啊。
這篇文章也給大人敲響了警鐘,好好地呵護孩子的那顆憧憬的心吧。
好了,終于結束了,出去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