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朋友“即、既”不分,常在作文中寫錯別字。那么,這兩個字到底如何區分呢?我來告訴你。
這兩個字都是會意字。會意,是一種造字法,屬于六書中的一種。指用兩個及兩個以上的獨體漢字,根據各自的含義組合成一個新的漢字。用這種方法造出的漢字就叫“會意字”。
我們先來看這兩個字的字源。
即:
圖片來自網絡
甲骨文左邊是一只盛食物的高腳器皿,右邊是一個站立或跽坐的人,此人正面對著食器,準備吃東西。其本意是準備就餐;后引申為就、接近、靠近。又引申為至、到達、迎合、符合、尋求。所以,它表達的是還未發生、即將要發生意思。
既:
它的甲骨文像人坐于盛滿食物的簋旁,但已轉頭向后,表示用食完畢之意。本意是吃完飯,引申為盡、完。后虛化為“已經”,多表示“已經發生”的意思。
所以,“即將”要去做的事應當“立即”去做,“既然”已經發生的事就“既往不咎”。
古文中還常有“既望”這個詞語,比如蘇軾的《赤壁賦》中就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望”指的是每月的月圓之日,常指農歷十五。那么,“既望”指的是“已經過了望日”,也就是農歷十六。
這樣講,不知道你清楚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