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認識是指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肉體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觸客觀外界,引起許多感覺,在頭腦中有了許多印象,對各種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認識,這就是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把所獲得的感覺材料,經(jīng)過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斷、推理。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飛躍,它反映事物的全體、本質和內部聯(lián)系。
一、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qū)別
1、與認識對象的聯(lián)系不同:感性認識是認識主體通過感覺器官在與對象發(fā)生實際的接觸后產(chǎn)生的,它與認識對象之間的聯(lián)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理性認識是認識主體通過抽象思維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而獲得的,它與認識對象的聯(lián)系是間接的,具有間接性。
2、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認識通過感覺器官與認識對象接觸,形成關于對象的生動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體形象的方式反映對象,具有形象性。理性認識是通過抽象思維,從現(xiàn)象中揭示出本質,從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對象,具有抽象性。
3、反映對象的深度、層次不同:感性認識反映的是事物的具體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聯(lián)系。理性認識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內在聯(lián)系和規(guī)律。正因為兩者有質的不同,所以,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中的一次飛躍。
認識通過感覺、知覺、表象等形式,接受客體的各種信息,感知客體的外部屬性、狀態(tài)和形象,并保留在觀念中成為關于客體的鮮明的感性映象。因此,"生動的直觀"在認識過程中有重大的作用,它在主體同客體之間建立起一種直接的感性聯(lián)系,沒有這種聯(lián)系,主體的認識就沒有對象,因而也就不可能有關于對象的認識。但是,"生動的直觀"還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它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理性認識的基本形式是概念、范疇、判斷、推理。這些形式是在感性認識形式基礎上形成和起作用的。
它們是主體思維活動的結果和產(chǎn)物,又是主體思維活動的手段和工具。認識主體在"生動的直觀"所提供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運用抽象思維,借助于語言對感性材料進行邏輯加工,通過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以概念、范疇、判斷、推理的形式,形成理論知識的體系。這樣,才能從本質上全面地反映客觀事物,即把客觀事物作為許多規(guī)定的綜合,多樣性的統(tǒng)一的整體,在思維中再現(xiàn)出來。這是一個由感性具體經(jīng)過抽象上升到思維具體的能動過程。
二、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辯證關系
(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含義
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它是人們通過感官獲得的關于事物的現(xiàn)象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表象三種形式。感性認識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點。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它是人們通過抽象思維獲得的關于事物的本質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理性認識具有間接性和抽象性的特點。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①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qū)別。(見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的含義)
②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聯(lián)系。首先,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離開了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堅持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這是堅持認識論中的唯物主義。其次,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升華,感性認識有待于上升為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只能解決對現(xiàn)象的認識的問題,理性認識才能解決對本質的認識的問題。堅持感性認識發(fā)展成為理性認識,這是堅持認識論中的辯證法。再次,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世界上沒有純粹的感性認識,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沒有純粹的理性認識,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1)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的條件
其一,積極投身于實踐,在實踐中獲取十分豐富的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
其二,必須對感性材料加以思維的抽象,要采用分析和綜合、抽象和概括、歸納和演繹等邏輯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維加工。
(2)要批判唯理論和經(jīng)驗論
唯理論只承認理性認識可靠,否認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經(jīng)驗論只承認感性認識可靠,否認感性認識有待于升華成理性認識。
唯理論和經(jīng)驗論全部割裂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它們各持一個方面,在思維方法上屬于形而上學。
唯理論有唯物主義唯理論和唯心主義唯理論之分;經(jīng)驗論也有唯物主義經(jīng)驗論和唯心主義經(jīng)驗論之分。
教條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也不懂得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教條主義夸大書本知識、理性認識的作用,輕視感性經(jīng)驗,一切從本本出發(fā),犯了類似于唯理論的錯誤;經(jīng)驗主義夸大感性經(jīng)驗,輕視科學理論,把局部經(jīng)驗當成普遍真理,犯了類似于經(jīng)驗論的錯誤。
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
(1)由理性認識向實踐飛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第一次飛躍)并沒有結束認識,理性認識還要再回到實踐中去(第二次飛躍)。因為:其一,認識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改造世界。第一次飛躍并沒有實現(xiàn)這一目的,只有第二次飛躍才能實現(xiàn)這一目的。其二,第一次飛躍并不能保證理性認識的正確性,理性認識是否正確,只能依靠實踐的檢驗。在第二次飛躍中,理性認識可以得到檢驗,得到修正、補充和發(fā)展。
(2)理性認識向實踐飛躍的條件和途徑
其一,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做到普遍理論和具體實踐相結合,理論必須服從實踐。
其二,要把關于事物的認識與主體的需要結合起來,確定行動的目的和計劃。
其三,理論應當被群眾掌握。群眾是實踐的主體,理論只有為群眾所掌握,才能轉化成強大的物質力量,使實踐獲得成功。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
認識過程中的理性因素,包括理性直觀、理性思維等,是主導因素;認識過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則包括兩類:一類是情感、意志,包括欲望、動機、信仰、習慣、本能等,一類是認識中不能被邏輯思維所包含的主體心理形式,如幻想、想像、直覺、靈感等。在認識過程中,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的,共同推動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非理性因素應當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約,應在理性因素的主導下,發(fā)揮其積極作用,抑制其消極作用。
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
(1)認識的全過程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這是認識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無限發(fā)展的全過程。
(2)認識的不斷反復
認識之所以要不斷反復,是因為:其一,主體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受到客觀事物本身的發(fā)展過程及其表現(xiàn)程度的限制。物質世界是無限的,客觀事物作為系統(tǒng)也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客觀事物存在著一個產(chǎn)生、變化和發(fā)展的過程,其本質和規(guī)律也有一個暴露的過程。所有這些,使得人類的認識具有反復性。其二,主體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還受歷史條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人類的認識只有在不斷打破限制的基礎上才能不斷得到發(fā)展。這也使得認識具有反復性。其三,主體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還要受到主體本身的限制。這些限制包括:人的實踐范圍、知識水平、認識能力、實踐能力、立場、觀點、方法以及生理素質。所有這些,也使得認識具有反復性。
(3)認識的無限發(fā)展
就整個認識過程而言,認識的反復具有無限性。但是,這種無限性不是簡單的圓圈式的循環(huán),而是表現(xiàn)為螺旋式的上升。
(4)認識辯證運動全過程的原理,是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
黨的群眾路線包括: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黨的群眾路線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為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具體運用。黨的群眾路線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具有一致性。
首先,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主張群眾既是實踐的主體又是認識的主體,實踐是千百萬群眾的實踐。黨的群眾路線則主張相信群眾。因此,二者具有一致性。
其次,“從群眾中來”,實際上就是把群眾的感性認識能動地升華成理性認識(表現(xiàn)為領導者的智慧),這其實就是第一次飛躍;“到群眾中去”,實際上就是讓理性認識被群眾所掌握,化做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這其實就是第二次飛躍。
再次,“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一個不斷反復的過程,而“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中去”也是一個不斷反復的過程。
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
①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表明認識與實踐是不斷分離又不斷重合的過程,而每一次循環(huán),都使認識上升到高一級的層次。由于實踐處于不斷發(fā)展之中,認識經(jīng)常與實踐發(fā)生矛盾,這就要求認識與實踐必須實現(xiàn)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②所謂具體的統(tǒng)一,是指認識、理論要同一定時期、地點、條件下的具體實踐相適應。認識、理論要根據(jù)具體實踐不斷地補充、豐富和完善。所謂歷史的統(tǒng)一,是指認識、理論要同不斷發(fā)展的實踐相適應,要根據(jù)實踐的變化而變化,不能落后于實踐。
③割裂認識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會導致“左”的或右的錯誤。
④實踐是不斷發(fā)展的,理論也要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在新的理論的指導下,實踐會進一步向前發(fā)展。實踐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理論也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
(此處已添加書籍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