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昌小英
“讓低收入者、困難群眾也能下得起館子,我要盡一份力。”1995年,41歲的邵陽下崗女職工林生麗許下這個諾言,決心為困難群眾“吃得飽”做點實事、好事。
28年來,林生麗一直堅守初心,她經營的凱陽餐館每年以“最低價”為當地老百姓提供20多萬份質優早餐、中餐,周邊不少低收入人群受益。她曾榮獲“邵陽市道德模范”“湖南好人”“第九屆湖南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好人榜”。
2月5日,記者走進位于邵陽市大祥區紅旗路街道的凱陽餐館,聽林生麗講述她的愛心故事。
薄利經商,堅守背后是苦辣辛酸
凌晨3點半是林生麗的上班時間。寒風瑟瑟,凱陽餐館后廚,70歲的林生麗獨自忙活著,在熬煮粉面用的高湯、炒澆頭。
“6點半開門迎客,按照我的節奏做事,剛剛好。”林生麗動作利索、不急不躁,氣霧氤氳的灶頭上,豆腐、木耳、大片牛肉、清湯排骨4個澆頭一一炒好,只等客人來。
收銀臺旁的墻上,那張紅底黃字的價格表就是林生麗的堅守:早餐供應粉面,按照大、中、小碗,豆腐、木耳澆頭的,每碗分別為3.5元、3元、2.5元,排骨、牛肉澆頭的,每碗分別為7元、6元、5元;自助中餐每人6元。
“這個價格是同行‘最低價’,一碗粉面的利潤只有三毛七。”林生麗說。
如此薄利,何以堅守28年?
林生麗是紅旗路街道居民。1973年,她到武岡市大圳磨石嶺當知青。見那里的村民一日三餐吃紅薯、雜糧,還常常斷糧斷炊,便在心中暗自下定決心,為讓困難群眾下得起館子、吃得飽飯出一份力。上世紀90年代初,林生麗歷經自主創業、下廣州打工賺錢,終于在1995年籌足2萬元,辦起凱陽餐館。為踐行諾言,從營業初,林生麗就制定了當時市場上“最低”價格的早中餐,早餐粉面最低每碗2元,自助中餐每位5元。直到2008年初,物價上漲,餐館完全沒有利潤,林生麗才將粉(面)價格調至最低每碗2.5元、自助餐每位6元,直到現在都沒漲價。
開餐時間到,顧客接踵而至,林生麗既當老板,又當服務員,忙著為客人下粉面、收拾碗筷。
堅持賣低價餐食,林生麗吃了很多苦。為了控制成本,她只請了3名員工,大多數工作親力親為。每天3點半上班,工人下午3點下班后,她自己還勞作到晚上八九點。然而,身體勞累只是其次,林生麗的“低價”行為曾一度被眾人質疑,讓她很長時間背負著巨大的心理負擔。“同行排擠我,說我‘搞事情’;朋友嘲笑我,說我是‘傻子’;連丈夫也不理解我,用離婚和兒子逼迫我漲價。”林生麗說,盡管如此,她也從未退縮。她說:“我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既然做了,就要有頭有尾。”
2019年,林生麗的事跡被媒體記者報道,當年她獲評“邵陽市道德模范”。收到消息的時候,林生麗正在餐館忙活。“當時,我沒有停下手中的工作,但眼淚止不住地流,我心里想,‘看吧,我做的事是有意義的,是有人認可的。’”林生麗說,那一刻她如釋重負。
誠信做人,踐諾路上義無反顧
70歲,林生麗本可以跳廣場舞、含飴弄孫,但她說:“我許諾的時候給自己定下的期限是30年,做人要講誠信,只要我還沒有倒下,定要把諾言踐行到底。”
實現這個目標,何其艱難。
2020年底,新冠疫情暴發;此后2年多,餐館生意慘淡,原本就利潤微薄的小店入不敷出,連工人工資都發不出。“疫情期間我們難,那些低收入者更難,餐館必須堅持經營,我來想辦法。”林生麗對員工說。為了維持經營,她把丈夫的退休金勻出來,給工人發工資,苦苦堅守。
2022年,林生麗右腿脈管炎發作,到醫院做手術。“我倒下了,客人還是要吃飯的,餐館不能停業。”經不住林生麗軟磨硬泡,丈夫同意到店里幫忙。林生麗生病的10天里,凱陽餐館中餐照舊營業,早餐暫停,她才住院4天就一瘸一拐地到店里幫忙。
守諾路上,還需要抵抗住金錢的誘惑。
近年來,林生麗的善舉在邵陽地區廣為流傳,很多顧客慕名而來。此時,身邊人勸她:“你再漲點價吧,好歹賺點錢養老。”確實,林生麗需要養老錢,20多年來,除去成本和工人工資,林生麗每月收入僅2000元左右。“我算過,餐館平均每天僅粉面就可售出400余碗,哪怕每碗粉面漲價5毛錢,我1個月就能賺1萬元。可是那樣我就是個不講誠信的人了。”林生麗說,她堅決不漲價。
許諾容易守諾難,誠實做人,誠信經商,林生麗的故事感動了邵陽。現在,凱陽餐館已成為邵陽的一個“地標”,代表誠信與文明,不少人前來打卡、為餐館提供志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