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影視形象)
關羽,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名字。小說《三國演義》中,關羽成為劉備“五虎上將”之首,他被塑造成一個忠義仁勇的武將形象,被尊稱為“武圣”。關羽死后受到歷朝歷代皇帝的追封,到最后一次被光緒皇帝追封后,他成為了“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圣大帝”。
關于關羽的形象,小說中對他的描述是這樣的:
“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后改云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
一個問題出現了,小說中描述關羽“身長九尺”,這身高究竟有多高?如果按照現在三尺相當于一米來計算,那意味著關羽身高達到3米,這要比姚明還要高(注:姚明身高2.26米)。這種可能性很小,要知道關羽是一員武將,如果真是這樣的身高,那意味著他的身體靈活性必將大打折扣,不可能有如今的名氣。
桃園三結義(影視劇情)
一把漢尺的出土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關于關羽身高究竟有多高,一直是個千古之謎。直到1976年,隨著一把西漢初期尺子的出土,這個千古之謎終于有了答案。197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來到貴縣羅泊灣,他們在這里花費很長時間發掘了一座西漢早期的代表性木槨墓,后來被編號為羅泊灣1號墓。
這座漢墓被發現本身就是一個意外,當地人稱墓地所在的位置為大坡嶺。當年6月,貴縣化肥廠在大坡嶺前擴建機修廠,工人們施工過程中意外挖出鎏金銅車馬等古代器物,這一下子引起了轟動,很快考古人員對其開始了搶救性發掘。
該古墓槨室前接斜坡墓道,槨室結構復雜,很可能是夫婦或親子的合葬墓地。盡管槨室早年遭遇了盜墓賊,可考古人員依舊發掘出土了1000多件文物。從文物的類別來看,有銅鈁、銅壺、銅匜等,跟中原地區同時期出土的文物造型類似。
在清理文物過程中,一把殘破的木尺引起了考古人員的注意。不過,最為重要的文物是5塊木牘、10余枚木簡和2塊封檢。其中木簡內容不詳,2塊封檢所寫的內容為墓主陪葬物品的清單,5塊木牘中只有一塊是完整的,兩面加一起有372個文字。
木牘上的銘文
這塊完整的木牘自題為“從器志”,就是記載墓主人陪葬品的清單,比如有“矛一”、“七尺矛二,繒囊”、“角弩三”、“弓一”等。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當年嶺南地區的計量深受中原地區影響。
就在考古人員渴望出土完整的計量文物時,奇跡真的出現了,發現了三把尺子。其中一把木尺是完整的,材質為杉木,縱23厘米,橫1.2厘米,厚0.1-0.2厘米。木尺表面光滑平整,正面刻出十等分,正中刻交叉十字,刻槽內填以紅漆。
這把木尺的一端有孔洞,可以系繩子,實測全長23厘米,每一刻分當為一寸。也就是說,當時一尺相當于如今的23厘米。這把木尺和其他文物的出土,也說明了一個問題,西漢時期嶺南地區跟中原地區商業交往十分緊密,彼此間的度量標準應該也是一致的。
那么,這把木尺的刻度準確嗎?據資料,中國古代度量長度的尺子最早可上溯到商代,傳世商代尺子長度約16-17厘米。首先有一點是肯定的,這把木尺跟在長沙出土的戰國楚尺相等,僅比“商鞅量”短0.1厘米。
羅泊灣1號墓出土的漢尺
參照物商鞅方升
如今大家都能使用統一的尺寸,這跟商鞅變法有莫大的關聯。戰國時期,各國最具有代表性的量器就是秦商鞅方升。公元前359年,力圖強秦的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變法。商鞅措施得當,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公元前348年,秦孝公采納商鞅的建議,進一步推行賦稅制。因之前頒布了獎勵墾荒的措施,極大地調動了老百姓開荒的積極性,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這意味著賦稅必將大量增長。為了保證賦稅能如實征收,統一度量衡被提上了日程。
然而,春秋戰國時期度量衡混亂不堪,且不說各國之間度量衡不統一,就連諸侯國內部之間的度量衡也沒有統一標準,除了國君頒布的“公量”外,不少卿大夫、老氏族還設有“家量”,這讓征稅出現困難。
商鞅深知統一度量的意義,他說:“故法者,國之權衡也!”在這個背景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商鞅方升被鑄造出來。商鞅方升是中國度量衡史的標志性器物 ,目前收藏于上海博物館,是鎮館之寶之一。
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通長 18.7厘米,內口長 12.5厘米,寬 7厘米,高 2.3厘米,容積 202.15立方厘米。商鞅方升整體呈長方形,一側有中空柄,其余三側及底面皆刻有銘文。其中一條銘文為:“十八年,齊?(率)卿大夫(合文)眾來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為升。重泉。”
這條銘文非常關鍵,它清晰地記載了方升的鑄造者、時間以及器物的用途、容積。銘文“十八年”指的是秦孝公十八年,即公元前344年,這期間正值齊國派出的卿大夫使團來到秦國。據專家論證,這個卿大夫使團此次來秦國有一個目的,很可能就是跟秦國討論度量衡統一問題。
有件事可以作為佐證,戰國后期齊國的容量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從最開始的四進制和十進制并用,逐漸發展為統一使用十進制。當然,這也是一種猜測,古人在器物上留下紀年,也是很常見的現象。
銘文“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為升”則規定了當時方升一升的容積,即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由于先秦時期的尺度難以有實物進行考證,加上出土的戰國尺精度有待考證,所以專家比較認可“劉歆銅斛尺”。
王莽
西漢末年,王莽把持朝政,為了“名正言順”篡奪漢室政權,組織了一場大規模的考訂音律和度量衡標準的活動。這場載入史冊的活動領導者是經學家劉歆,王莽在劉歆等人工作的基礎上,頒布了新的度量衡標準,由此鑄造了一批新的度量衡標準器,其中就有“劉歆銅斛尺”。
如果按照“劉歆銅斛尺”的尺寸來推算,商鞅方升的尺寸可以換算為長5.4寸、寬3寸、高1寸,得到的結果是16.2寸,這與銘文上的容積數值一致,這也間接推算出秦國一寸為23.1厘米。
筆者查閱資料發現,漢朝尺子目前出土數量約60多把,長度一般都在23到23.7厘米之間。這些尺子中,以滿城漢墓出土的錯金鐵尺最為精美。
該尺子兩面有錯金云紋,紋飾精細流暢,長23.2厘米,寬 1.2厘米,厚 0.3厘米。正背面各等分10寸,其中一邊第 3寸內為3 等分,第 5寸內為 5等分,第 7寸內為 7等分,第 9寸內為9等分,其余各寸未刻分。
除此之外,1957年8月長沙南門外東漢墓出土的銅尺,長23.6厘米;1959年9月浙江紹興東漢墓出土的一把殘存漢尺,推算長度為24.08厘米。由此可見,不同朝代的尺寸長度都有所不同,不過彼此誤差都不是很大。
滿城漢墓出土的錯金鐵尺
關羽身高推算
事已至此,我們是不是能推算出關羽的身高呢?
第一種推算、按照1976年廣西貴縣羅泊灣1號墓出土的木尺。根據這把木尺一尺是23厘米來計算,關羽的身高為2.07米;
第二種推算、按照滿城漢墓錯金鐵尺來計算,關羽的身高為2.088米。
雖然這兩種推算方式都沒有姚明高,可關羽的身材依舊很高大。那么,歷史上有沒有比關羽身高還高的人呢?可能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了孔子。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
“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由是為司空。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於陳蔡之間,於是反魯。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魯復善待,由是反魯。”
從這段記述中可以明顯看出,孔子身高“九尺有六寸”。如果拿1976年廣西貴縣羅泊灣1號墓出土的尺子來計算,要高于關羽身高。比如北京大學教授就曾推算孔子身高,高達2.2176米。
孔子
這種計算方式顯然有瑕疵,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當時的尺子跟秦漢時期肯定有誤差。目前比較比人認可的是,孔子身高約1.91米左右,北京孔廟里的孔子像就是這個身高,而曲阜孔廟則采用1.92米。
所以說,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一尺長度有差異,我們要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去看待。現在我們可以說了,三國時期關羽的身高肯定高于平均水平,而且武力也是首屈一指,至于身高的具體數據,可能要等待出土同時期的尺子后,才能得到最準確的答案。
參考材料:
《三國演義》
《中國歷代度量衡單位量值表及說明》
《孔子、關羽、魯智深與姚明誰更高》 (《中國計量》2014年06期)
《項羽關羽是巨人嗎—初探我國古代人的身高》 (《化石》198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