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常遇到有人問我,為什么在中國古代史上,西周時期就被稱為西周。但是,平王東遷之后的東周王朝五百多年間,人們并不用東周來稱呼那個時代。而且為什么整個東周王朝為什么會被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不同的階段呢?
周平王公元前770年東遷洛邑之后的周王朝,被稱為東周。東周王朝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消滅。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這516年,從整體上可以被稱為東周。
但是,東周這516年,又可以被分為兩個不同的時期。大體以公元前475年為界,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被稱為春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56年周王朝滅亡,乃至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對天下的統(tǒng)一,這段時間被稱為戰(zhàn)國。為什么這么分呢?最直接的依據(jù)就是司馬遷的《史記》之中《十二諸侯年表》終結(jié)于公元前476年,《六國年表》開始于公元前475年。目前,一般的史書都是這么區(qū)分的。當然也有些人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主張以三家分晉的公元前453年作為戰(zhàn)國的開端。
那么,東周五百多年中,前兩三百年為什么被叫作春秋呢?這是因為據(jù)說孔子曾經(jīng)編撰了一部編年體的史書,名為《春秋》,孔子所編的《春秋》用了一萬六千字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這242年的歷史。大體上和東周的前半段時間重合。于是東周的前半段就被稱為春秋時期。而東周的后半段,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這兩三百年之中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列國紛爭,這一時期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沒有誰能數(shù)得清了。所以,這段時間被稱為戰(zhàn)國時期。
司馬遷畫像
為什么要分出個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不同時期呢?因為春秋時期和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面貌真的有很大的差異。顧炎武曾經(jīng)說:“如春秋時,猶尊禮重信,而七國則絕不言禮與信矣。春秋時,猶尊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矣。春秋時,猶言祭祀,重聘享,而七國則無其事矣。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無一言及之矣。春秋時,猶宴會賦詩,而七國則不聞矣。春秋時,猶有赴告策書,而七國則無有矣。邦無定交,士無定主,此皆變于133年之間。”
顧炎武畫像
當然,顧炎武看到的只是表象,更為根本的不同,春秋時期是宗法體制崩解的時期,通過春秋時期的爭霸戰(zhàn)爭,打破了一個層層分封的宗法體制。而到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通過變法普遍建立起了中央集權(quán)的君主專制制度。由春秋到戰(zhàn)國時期的巨大歷史變遷,是中國古代史上最為顯著的一次質(zhì)變。因而,人們在談到周王室東遷以后的歷史,很少用東周在稱呼那幾百年,而是稱之為春秋和戰(zhàn)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