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張在駐村期間,帶領村民發展特種養殖業,讓王莊村從貧困村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村民在得知小張受到組織提拔重用后,無不彈冠相慶。
此處“彈冠相慶”有人認為應改為“額手稱慶”。那么這兩個詞是什么意思,背后又有什么歷史典故呢?
我們先看“彈冠相慶”,出自《漢書·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舍同也。”西漢王吉和貢禹是好朋友,王吉當官后,貢禹彈彈帽子上的灰塵,表示要和王吉一樣當官。后以“彈冠相慶”表示因別人做了官,自己也有出仕的機會,因此慶賀。因為,王吉和貢禹都是德才兼備好官,“彈冠相慶”最初是個褒義詞。
然而,在歷史演化中“彈冠相慶”逐漸變成貶義詞,指官場中一人當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形容壞人得意的樣子。如宋代蘇洵《管仲論》:“一日無(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三子,指齊桓公時的三個奸佞小人。
再看“額手相慶”,出自《宋史·司馬光傳》:“帝崩,赴闕臨,衛士望見,皆以手加額曰:‘此司馬相公也。’”說的是宋神宗死后,司馬光前往宮廷吊唁。因他在朝中有很高的聲望,所到之處無不受到人們的尊敬。皇宮衛士見了他,都把手放在額上,表示尊敬,互相傳告說:“這就是司馬相公。”
“額手稱慶”形容人們在困境中獲得喜訊時,表示慶幸、祝賀,常用于令人稱快的事,多為褒義。如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七回:“文公至絳,國人無不額手稱慶。百官朝賀,自不必說。”
我們總結一下,“彈冠相慶”和“額手稱慶”都有“慶賀”的意思,但前者是貶義,后者是褒義。因此,在描寫正面人物或好事時,應用“額手相慶”。
關注我,《咬文嚼字》系列每日一更,讓你玩頭條,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