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商紂王,最先想起的便是《封神演義》里面那個昏庸殘暴、寵幸奸妃、陷害忠良的形象。在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里面,商紂王就是一個昏庸無道、殘害百姓的亡國之君。
不可否認,商紂王確實有種種劣跡斑斑的罪行,但是他也不完全像《封神演義》里面那樣碌碌無為。
事實上,商紂王還是一名很有作為的君王。
開疆辟土的一代雄主
實際上,商紂王是一位頗有雄才大略的帝王。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這樣評價過商紂王:“帝辛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從這句評價可以看得出商紂王可謂一名猛士、戰士,這在歷代君王中還算是難能可貴的。事實上,商紂王除了是一名猛士、戰士之外,還是一名開疆辟土的有為之君。商紂王繼位之后,十分重視領土的擴張,曾多次發兵攻打周邊的鬼方、東夷等地。特別是發兵平定東夷諸部落,把古代中國疆域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國土面積則擴大到今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
一名失敗的改革家
在商紂王繼位之初,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日趨嚴重、尖銳。為了緩和這些矛盾、促進生產發展,商紂王開始了大刀破斧的改革。反對神權,改革舊俗是商紂王改革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商王朝是一個奴隸制國家,以崇拜祖先為中心的宗教神權政治觀念相當濃厚,處于整個社會的統治地位。神權統治是商王朝的最初的統治根基,但是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神權統治不在適應商王朝了,大規模的祭祀活動損害了商王朝的利益,也成了威脅王權的存在。商紂王繼位后,反對神權,廢除了一下奴隸活祭的現象。當然商紂王也并非好心才廢除活祭,而是因為戰爭和日常生產活動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改革意味著,有些人的利益受到了損害。那些地位崇高的巫師,就因為商紂王反對神權而地位下降。 于是他們大罵紂王: “圖厥政不蠲烝,天惟降時喪”、“弗惟德馨香祀,登聞于天”。
在奴隸社會,等級森嚴,奴隸主和奴隸都是“世襲”的,但是當商紂王繼位后,情況在一點一點的變化。紂王開始執政時,圍在他身邊的多是一些奴隸主貴族的守舊派。
這些人掌握大權,死抱著祖宗之法和舊典刑禮樂不放,極力反對革新,主張復古,成為社會進步的絆腳石,紂王在實踐中認識到,要富國強兵,必須提拔一批有才干的新人來為他的革新路線服務。于是他大膽破格地提拔了一批有才能的非奴隸主出身的下等階層的人和奴隸擔任政府各級官吏,甚至連逃亡的奴隸只要有才也予以重用。
這在《牧誓》中有過明確的記載:“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
亡國之君,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成王敗寇,自古亡國之君都沒有什么好的名聲。其實很多亡國之君并非一無是處,但是新建立的王朝,為了標榜自己獲得江山的名正言順都會不余遺力的抹黑亡國之君。其實商紂王的70多條罪,有一大半是后人添加的。
顧頡剛先生寫過一篇考證文章《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他發現商紂王共有70條罪狀,都是各朝各代陸續加上去的。比如戰國增加20項,西漢增加21項,東晉增加13項。
而且這些罪狀越寫越夸張。就像司馬遷說紂王修建了鹿臺,劉向就補充說:鹿臺高達一千尺!晉朝的皇甫謐一使勁,鹿臺又變成了高一千丈!商周時候一丈大約折合兩米。紂王為了淫樂,要爬上兩公里高的鹿臺,這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還有就是周武王在出兵攻打商王朝前的戰前動員,只是說了一句:“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于天,毀壞其三正,離逷其王父母弟,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聲,怡說婦人”。這樣一句討伐口號,實在是蒼白無力、完全沒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