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后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
寫作背景
課文詳細批注
問題探究
一、作者寫這篇文章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借贊美白楊樹來表達對北方農民的崇敬和贊美,那他為什么不直接贊美北方農民呢?
答:直接對黃土高原上軍民抗戰的精神加以贊美,未嘗不是一種選擇。但是,黃土高原是北方,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這對于當時的政治形勢和讀者的接受程度來說,可能顯得突兀;從藝術上來說,也可能顯得粗糙。于是作者采取了一種委婉的表達方式。這種含蓄的表達,是生活在國民黨治理區域發表文章的必要,也是藝術語言的巧妙。
所有上述的句子,都不是直接的陳述,不是肯定的語氣。一連串的以“難道”為開頭的反問句中,“難道”是委婉格修辭,是對讀者想象的尊重和啟發,比起肯定句,更具肯定的情感。這里的反問,兼具了委婉和堅定雙重功能。
二、什么是象征手法?
答:象征是什么呢?簡單地說,是在感性描繪中隱含理念,思想。象征與比喻不同。如果是比喻,就是把白楊作為本體,去比作另一種東西,如白楊像閃光的寶劍,本體是白楊,喻體是寶劍,二者共存。而把白楊直接說成是哨兵,那就不能叫做比喻,而叫做暗喻。暗喻如果表現一般的感情,那還只是暗喻;如果表現的是一種比較深刻的理念、思想,那就變成了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托深遠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對北方農民的贊美之情寄托在對白楊的具體描繪與精辟議論上。這種描述是貫穿全篇的。
三、作者最后為什么又寫楠木,目的何在?
答:茅盾同志回答說:“貴族化的楠木象征國民黨反動派。我寫此散文是這樣想的。”結尾把楠木和白楊樹對比,再次強調白楊樹的不平凡,與頑固派的觀點形成對比,表明作者鮮明的愛憎之情,歌頌抗日軍民,斥責“積極反共,消極抗日”的國民黨反動派,呼應篇首。
主題歸納
《白楊禮贊》這篇散文采用象征手法,突出塑造了雖“普通”卻極“不平凡”的白楊樹形象,并借此形象,贊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大北方軍民保衛祖國的英雄形象,歌頌他們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和意志,抒發了作者對他們的崇敬和贊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