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年輕人都在討論“萬圣節”,一些商家也已經開始進行節日的布置和裝扮。到底萬圣節是個什么節呢?我們應該過“萬圣節”嗎?
1·萬圣節的來歷
“萬圣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11月1日。萬圣節的前一天晚上,也就是10月31日叫“萬圣節前夜”,通常是整個節日最熱鬧的時間。
萬圣節的來歷有好幾個版本,比較靠譜的一個版本是,萬圣節的活動源于季節交替時的驅魔儀式,大概源自公元前500年前后。
那時候,每年的10月31日是當地夏季結束的日子,也是嚴酷冬季的開端。大概是因為冬季難熬,人和家畜都容易因為寒冷而致病,所以人們就認為是有鬼怪作祟。
于是就在這天把家里的燭光、爐火全部熄滅,再把自己扮成各種可怕的樣子以嚇退惡物,之后再重新點起燈光、爐火等,開啟新的生活。
到9世紀前后,教會發現“圣徒”們沒有自己的節日,就決定把11月1日定為“所有圣徒的節日”,比當時的“鬼節”晚一天,后來人們干脆合二為一。
不過也有傳說稱,萬圣節前夜,s神會把生前做過壞事的人統統召回人間。出于對他們的恐懼,人們就燃起篝火,照亮大地上的所有角落。
還把自己化妝成各種嚇人的樣子,讓鬼魂分不清孰是孰非,以此保護自己和家人不受傷害,幾乎所有關于這個節日的恐怖故事也是由此而起。
還有種說法,類似于“豐收晚會”。就像他們的“五月節”是用來贊美春天的一樣,在秋季收獲之后,人們以各種活動慶祝豐收;當然這天也是“果樹女神”的節日,于是人們燃起篝火,烤各種美食來慶祝。
2·萬圣節的習俗
最初的萬圣節活動非常簡單,大多只是在教堂里舉行儀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后來的萬圣節早已變成人們盡情玩鬧,講鬼故事嚇人,以及互相展示奇特造型的日子,早已失去了最初的味道。
在近代萬圣節的習俗里,孩子們逐漸成了主角,家長們會幫孩子裝扮成小精靈、小妖怪,各種卡通人物,甚至是外星人等等,然后去敲鄰居的門,嘴里說“不給糖果,就搗亂!”。
被敲響房門的人,大多會給孩子一些小零食和糖果等,如果沒有準備或者家里沒人,孩子們就會在門把手上涂肥皂,或者堵上煙囪等,以示“懲罰”。
當然,萬圣節裝飾離不開“南瓜燈”,南瓜燈又稱“杰克的燈”,相傳源自一個酒鬼。
據說古代西方有個叫杰克的酒鬼,沒事總愛做一些無聊的惡作劇。有一次他又喝多了,竟然把一個魔鬼困在樹上反復戲弄。
不久后這個酒鬼過世了,因為他生前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所以無法升入“天堂”,又因為戲弄了魔鬼,D獄也不讓他進,他就只能在漆黑的夾縫里到處游蕩。
后來杰克弄到了一塊燃燒的炭火,就把它放在大紅蘿卜刻成的燈籠里,提著燈籠永遠到處游走。
后來,人們發現用南瓜來刻燈遠比用蘿卜要容易,于是南瓜就慢慢成了萬圣節的主角。
3·我們不應該過這個節
很快就是西方的萬圣節了,其實這個節我們根本不應該過:一是我們也有自己的“萬圣節”,沒道理去過別人的;二是西方的節多數源自宗教,我們沒必要去湊熱鬧。
從節日傳說和形式上看,萬圣節其實就是“鬼節”,和我們的“中元節”有點類似但又大不相同。
萬圣節裝飾的兒童臥室children's bedroom decorated for
一是我們的中元節重點在于緬懷祖先,人們會從七月初一就請出祖先牌位,擺上美食美酒加以款待,一直到七月末把祖先“送走”。
全程恭敬而虔誠,正像乾隆年間一本縣志中所說:俗謂祖考魂中元節廟普歸,咸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
中元節的所有儀式都飽含親情和感恩之心,就連寺廟道觀中的儀式重點也都在“普渡”“赦罪”而不是驅逐。
而西方的萬圣節幾乎所有的儀式的重點都在于“驅趕”或“回避”,并沒有多少對于前人的緬懷和紀念,這和我們的傳統是不相符的。
另外萬圣節是天主教和東正教的宗教節日之一,最早是為了紀念或者向圣徒們表達敬意,并沒有太多民間性質;就算后來與民間節日融為一體,也是為了慶祝人家的豐收或者驅趕人家的惡靈,跟我們的傳統沒有半點關系。
所以,要過,不如重視我們的七月十五“中元節”。#萬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