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為了維持兩國邦交往往都會派遣使者出使外國,我國歷朝歷代都有不少的外交使者,像是晏子使楚、張騫出使西域還有唐朝的遣唐使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人物故事都為我們回顧歷史提供了另外的視角。說到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外交家,蘇武不得不提,《蘇武牧羊》的故事也可謂是家喻戶曉,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蘇武牧羊那些事。
在班固的《漢書》中記載,天漢元年(前100)漢匈雙方已多年對戰,新上任的匈奴王且鞮候單于決定臣服于漢朝,并每年在一定的時間來漢朝進行朝貢,為了彰顯和平與禮節大漢王朝也將會給匈奴單于一定的回禮和賞賜。這樣情況下漢武帝決定授予蘇武中郎將一職,屆時蘇武會作為一名外交官員持節出使匈奴。浩浩蕩蕩一百多人的隊伍從西安出發,歷經艱險才到達匈奴王庭,不料匈奴內部斗爭不斷,也因此對待蘇武一行人態度傲慢,一個月后蘇武直接被單于扣押,匈奴王單于派人利誘蘇武想讓他投降匈奴,蘇武拒不接受。雙方僵持不下單于便放出狠話將蘇武派去北海牧羊,并說只有公羊生出小羊才會放蘇武回漢。于是蘇武便被流放到今貝加爾湖一代放羊,歷經十九年始終未曾向匈奴人屈服,直到始元六年(前81)在漢朝的幫助下才返回西安的家鄉。
在北海那樣的苦寒之地蘇武一待就是十九年,《漢書·蘇武傳》記載:“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在北海放牧的十九年里沒有人接濟蘇武,他靠著野鼠、野果為食,渴了就喝雪水,沒有衣物就和羊群睡在一起取暖。即便如此,蘇武也沒有放棄自己的“節杖”,他每天攜帶著節杖放羊,數年如一日連節杖上的裝飾牛尾都脫落了,這是他離開西安時陛下親自授予他的信物,是他使臣身份的象征,也是他心中堅持的唯一的信念。按道理來說,蘇武放羊就不正好能把羊吃了嗎?為什么還說他吃草根野鼠呢?
其實概括來說這個故事會讓人產生許多疑惑,不過在教育孩童時為了體現蘇武的忠貞為國和百折不撓的節氣,沒有過多的贅述蘇武牧羊其中的曲折也可以理解。
和大家現在所認知的外交家文質彬彬風度翩翩的形象不同,蘇武真實的形象怕是要更彪悍的多,從漢武帝授予的官職“中郎將”稱呼也可以看出這是一名武將。蘇武出生于武將世家,父親蘇建曾經跟隨衛青將軍數次出征匈奴立下赫赫戰功,他的哥哥、弟弟都在軍中就職,從小在這樣軍人家庭里長大的蘇武自然受到的也是軍人雷厲風行的教育,行軍打仗的軍人惡劣的條件見得還少嗎?
《漢書·蘇武傳》中早已解惑:“積五、六年,單于弟于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網紡繳,檠弓弩,于靬王愛之,給其衣食。三歲余,王病,賜武馬畜、服匿、穹廬。”北海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夏分明,是匈奴人不錯的牧場,雖然冬季寒冷但森林密布野生動物不少,還在貝加爾湖畔,大量魚類也在此繁衍生息。蘇武才去北海的頭一年是吃了不少苦頭,但后來蘇武在北海學會了織網打魚,也會用弓弩打獵,靠著不錯的野外生存能力蘇武甚至得到了匈奴王單于兄弟于靬王的喜愛,于靬王甚至賞賜了蘇武很多衣服和食物,三年里還送了蘇武馬匹、服飾和穹廬。
在滿足了最基礎的生存之后,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蘇武超然的氣節。蘇武牧羊可以說帶著的是漢匈兩國的政治任務,牧民當然可以殺羊來吃,可蘇武他是牧民嗎?他自始至終都堅持自己漢朝使節的身份,堅守自己作為一名使臣的氣節,這種信念一直支撐著他在十九年的歲月中堅守在北海,即使刀劍不能屈服,即使金銀不被誘惑,即使折磨也絕不投降。這才是蘇武十九年來一直苦守北海即使牧羊卻絕不吃羊的真正原因!甚至可以說,即使他蘇武餓死在北海,他也絕不會干出殺羊烹之果腹的行為。
后元二年(前88)漢武帝劉徹駕崩,漢昭帝繼位,消息過了很久才傳到北海,又被有心之人特意傳給蘇武聽聞,蘇武知道消息后悲痛萬分嚎啕大哭甚至嘔出血來,但蘇武依然堅持不肯投降。幸運的是在幾年后漢朝再次和匈奴達成了和解協議,蘇武被匈奴人逼迫在北海牧羊的消息也早已傳至大漢王庭,匈奴人也敬佩蘇武的堅守和勇氣,在漢昭帝的授意下蘇武終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又是一個萬物復蘇,春暖花開的季節,始元六年(前81)春天蘇武終于回到了闊別十九年的故鄉,回憶起那一年寄托了漢武帝劉徹的厚望,在滿朝文武的期盼中和老百姓的祝福中數百人的出使隊伍意氣風發踏上西行的路,沒想到闊別數年歸來時僅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
“十九年間不辱君,論功何獨后諸臣。”返回西安的那一天一頭雪發蘇武始終手持象征自己身份的使節長杖,即使已經知道漢武帝駕崩的消息蘇武也堅持要去漢武帝墓前述職,過往的知情百姓無不為之動容。“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是《漢書》對蘇武的評價,蘇武的滯留匈奴十九年里始終牢記使命白首不移初心,面對威逼利誘始終堅貞不屈,在當時不僅僅獲得敵人欽佩更是對中華民族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蘇武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象征,后世傳頌紀念蘇武的文學藝術作品種類繁多流傳至今。而關于蘇武十九年間的具體經歷和他后來的故事也很有意思,但那就是另一個有機會再講的新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