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始皇帝是秦始皇,他在位12年,最后一位皇帝是宣統皇帝溥儀,他在位4年,就被袁世凱逼迫退位了。從秦始皇開始,到溥儀結束,我國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共產生了494位皇帝,其中有的皇帝僅僅只做了幾天時間,而在位時間超過50年的,只有這5位皇帝。
一、漢武帝
漢武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在位時間超過50年的皇帝,他在公元前141年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做了55年時間的皇帝。 漢武帝在位時間很長,但他沒有渾渾噩噩混日子,也沒有貪圖享樂、驕奢淫逸,而是做出了很多功績,這讓他成為了可以比肩秦始皇的千古一帝。
漢武帝16歲即位,上臺之后,他吸取了父親漢景帝時期七王之亂的教訓,沒有貿然削藩,而是采取了更為穩妥地“推恩令”,讓藩王將自己的番地,分封給自己的多位兒子,這讓龐大的藩國一分為多,瞬間實力大降,對漢武帝構不成威脅了,藩王也就成了漢武帝待宰的魚肉。
解決了國內藩王之后,漢武帝將目光放在了強敵匈奴身上,他派衛青、霍去病等將領,率兵攻打匈奴,沉重地打擊了匈奴的有生力量,還奪取了匈奴的河朔、河套等地區,擴大了漢朝版圖。
漢武帝還在國內進行改革,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抑制商賈等政策,促進了漢朝經濟的發展。漢武帝還設立太學,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等,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影響了我國的歷史。
二、李乾順
李乾順是西夏第4位皇帝,他在公元1086年即位,1139年去世,在位時間長達53年。李乾順剛即位時,只是個3歲的小孩,朝中由其祖母梁太后和其娘家勢力專權,導致國內矛盾加深,他們為了轉移矛盾,頻繁對宋發動戰爭,導致百姓深受戰爭之苦,也讓梁太后更不得人心。
1099年,遼道宗派人鴆殺梁太后,幫助李乾順開始親政。親征之后,李乾開始和宋遼兩國議和,為西夏爭取了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同時,他還在宋遼兩國間左右逢源,避免了被宋、遼所滅。李乾順還整頓吏治,減少賦稅,注重農桑,興修水利等,減輕了百姓負擔,促進了經濟發展。
三、李仁孝
李仁孝是西夏第5位皇帝,他在公元1139年即位,1193年去世,在位時間長達54年。李仁孝是位頗有才干的皇帝,他即位之后,通過結好金國,為西夏創造了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在國內,他重用文化程度較高的黨項和漢族大臣,讓他們幫助自己主持國政。李仁孝還開設各級學校、實行科舉、尊崇儒學等,促進了西夏的文化、經濟發展,讓西夏進入了一個強盛時期。
同時,李仁孝在位期間,重文輕武,導致西夏軍備廢弛,戰斗力減弱,西夏晚期對外的戰爭屢屢失敗,讓西夏走向了沒落。總的來說,李仁孝功大于過,他為西夏帶來了一個和平富強的時期。
四、康熙
康熙是清朝的第4位皇帝,他在公元1161年即位,1722年去世,在位時間長達61年,是我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康熙即位時,只是個8歲的小孩,由索尼、鰲拜、蘇克薩哈、遏必隆4位大臣輔政,但后來卻形成了鰲拜一家獨大的局面,這讓鰲拜變得張揚跋扈、肆意妄為,已經威脅到了皇權。康熙訓練了一批親貴子弟,趁鰲拜沒有防備之際,讓他們擒拿了鰲拜,這才讓康熙扳倒鰲拜,實現了親政。
實現親征之后,康熙整頓吏治、蠲免錢糧、修治漕運等,讓大清進入了一個繁盛時期。同時,康熙還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驅沙俄等,是位很有功績的千古一帝,但他晚年的時候,沒有處理好立儲問題,引發了九子奪嫡事件,9個阿哥參與了奪嫡事件,造成了兒子間的內斗和陷害。
五、乾隆
乾隆是大清的第六位皇帝,他在公元1735年即位,1796年退位,在位時間60年。乾隆原本可以成為我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由于他不愿超過康熙,所以在公元1796年,主動將皇位禪讓給了兒子嘉慶,乾隆又做了三年時間的太上皇,在公元1799年去世,享年89歲。
乾隆即位之初,由于有康熙、雍正時期的積累,他接手的是一個繁榮、富強的國家,乾隆也頗有能力,他維持了大清的繁榮。同時,乾隆還平定苗疆之亂,贏下了瞻對之役,阿睦爾撒納之戰、天山南路之戰,大小金川之役、清緬戰爭等戰爭,奠定了大清版圖,讓大清進入了全盛時期。
同時,乾隆晚年的時候,驕奢淫逸,六下江南,縱容和珅等人貪污,以及大興文字獄,施行閉關鎖國政策等,讓大清走向了衰落,導致大清逐漸落后于西方各國,造成了我國近代社會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