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點,20歲女孩通宵玩手機險失明:放縱欲望,正在毀掉你的生活
文 | 湯湯
來源:行動派DreamList(ID:xingdongpai77)
幾天的放縱,換來一生的遺憾和痛苦。
近日,一名20歲的女生小冬宅在家里,因為過度熬夜打游戲,導致視網膜脫落。
小冬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游戲迷,經常一打就是大半天,有時甚至一天可以打20多局。
這次,好在就診及時,她的視力在慢慢恢復。
但是回想起視力突然下降的感覺,小冬還是心有余悸:“看東西重影和眼前有黑影遮擋的感覺太恐怖了。”
你有想過,自己每天花多少時間在手機上嗎?
《中國移動互聯網2020春季報告》顯示:
“全網用戶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為7.2小時,相比于2019年人均5.6小時,同步增長了28.6%。
對于95后來說,每天看手機的時間,幾乎長達8.33小時。”(來源《95后手機使用心理與行為白皮書》)
人們對于網絡的依賴日漸加深,像上癮一樣,無法自拔。
在地鐵上或是等待紅綠燈的路口,一眼望去,幾乎每個人都在低頭玩手機;
凌晨兩三點,還有人往群里發送游戲邀請;
大多數人習慣拿著手機在多個APP之間反復切換,不玩到手機沒電不睡覺。
伴隨毫無節制的欲望而來的,是熬夜、作息紊亂、無法掌控時間……
毀掉一個人有多容易?
讓他無節制地滿足自己的欲望就夠了。
虛假的滿足感,正在毀掉你
娛樂段子、明星八卦、短視頻、游戲……
有時候,我們明知道這些東西是無用的,可就是忍不住打開閱讀,關閉之后,再打開另一個,猶如一個機器,循環往復。
正如尼爾·波滋曼所說:
“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當你把太多的時間花在了享受短暫的快樂上,任由自己的身體和精力被無止境消耗時,最后剩下的那些可憐的認知,更難支撐自己去思考、追求更有價值的事物。
更可怕的是沉浸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喪失對現實的思考和追求,慢慢變得麻木。
我的一個朋友便是如此,前段時間,他唉聲嘆氣向我抱怨說:
“現在的工作消耗掉了我所有的熱情,每天碌碌無為,悶悶不樂,崗位得不到重視,沒有提升,也看不到未來,這次我一定要走了。”
一個月后,當我再去問起他時,他的計劃沒有半點進展。
其實他一開始就做好了詳細的規劃,只是在實行之前,他都會先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看會視頻刷刷八卦。
手滑一分鐘,人間三小時。
對于計劃的失敗,他不僅沒有遺憾,甚至還語氣輕松地自我安慰道:“刷視頻不僅可以放松,科普類視頻還可以學到東西,這樣的生活好像還不錯。”
這種沒有門檻的滿足感,的確令人愉悅,但反之它也會明目張膽地偷走一個人的不甘和野心。
人性之中最可悲的是,我們都拖延著不去努力,都夢想著有朝一日會遇到伯樂,而不能靜下心對自己加以刻苦琢磨。
就像莎士比亞所說:
“我荒廢了時間,時間便把我荒廢了。
你拋棄了現實,現實也會拋棄你。”
成功開放的花兒
都少不了奮斗的汗水
為理想而克制欲望,并拼命奮斗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28歲的程序員郭宇正是如此。
年紀輕輕身價過億,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他的經歷也讓無數人艷羨不已。
有人覺得,他的成功不過是因為運氣好罷了。
偶然的成果可以說是運氣好,可如果每一次都想要成功,就必須要有實力來作為支撐了。
其實郭宇并不是別人口中的學霸,他中考踩線進入深圳中學,因為成績靠后被分到了末班,后來,憑著踏實認真地學習,慢慢趕上來后,才被重新分到重點班。
高考結束后,他自學編程,建立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網上論壇。
他看過大量的書,在高中和大學時期就辦過讀書會。
大學讀到不喜歡的專業,他并沒有渾渾噩噩,而是一直在熬夜學編程。
回顧郭宇前十幾年的人生軌跡不難看出,好運的背后,一定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和努力。
之后再度談起曾經的經歷時,他只是淡淡地說:
“那臺款式老舊、性能低下的電腦陪我度過無數個日夜,它在每一個深夜運行著錯漏百出的代碼,我一遍遍調試,小心敲擊著鍵盤,舍友鼾聲隆隆…..”
世上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現在我們看到的顯貴,背后都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厚積薄發。
說到厚積薄發,不得不讓人提起的,還有演員易烊千璽。
《少年的你》上映后,好評如潮。
學者李銀河說:“原來易烊千璽是個演技派的好演員。”
導演曾國祥說:“千璽完全超乎新演員的表現……”
可誰能想到,這是他第一次亮相大熒幕。
更讓大家驚喜的是,在其他方面,他也十分優秀:
貝斯、架子鼓、B-BOX、鋼琴、笛子、大鼓、葫蘆絲、吉他,他一個人就是一個樂隊;
民族舞、街舞、拉丁舞,他一出來就能驚艷全場;
書法、國畫、滑雪、跆拳道、魔術,他都能玩得有模有樣。
才剛剛20歲的他,優秀卻不傲慢,沉穩且不世俗。
在一次訪談中,他談到了平日緊張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在車上換衣服,吃飯也在車后面,六七點上課,九十點坐車回來,搭末班車回來,如果沒有就坐地鐵。”
言語中沒有任何不滿、抱怨。
易烊千璽的媽媽曾在節目中說道:“應該沒有幾個人經歷過,我跟千璽之間的這些東西,真的很辛苦。”
無數的汗水和時間,才凝聚成了現在的他。
當你從虛假的快感中脫離,重新審視自己,你會發現,真正能讓我們獲得充實感和滿足感的,是那些需要長期投入的事物。
我們真正追求的快樂,是精神的富足,它所帶來的滿足感終究會沉淀在一個人的氣質里。
拒絕“垃圾快樂”,尋找其他快感
小時候,一顆糖、一朵小紅花就足夠我們歡呼雀躍一天。
長大后,擁有再多的美食玩具,我們也都難有發自內心的快樂,生活仿佛也不那么有趣了。
為什么?
因為人們的心理閾值是會不斷升高的。
舉一個小例子:
有些愛看韓劇的女生,因為看過了太多完美的設定,對另一半的心理閾值太高,更容易看不上身邊的男生。
消遣娛樂產品“低成本、高回報”的刺激讓閾值不斷升高,而學習思考這種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高成本,短期內難以看到收獲的事情,很多人便不愿意去做了。
所以,拒絕“垃圾快樂”的第一步,你需要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閾值。
1.控制閾值
能力有限,就不要挑戰欲望。
盡量不要接觸那些讓人興奮、閾值不斷上升的東西,如果你已經上癮了,那就要想辦法遠離。
比如去圖書館不帶手機,卸載相關的APP,讓朋友監督你,重新下載一次罰款100元等。
2.定一個中短期目標
人們的內心就像是空空的洞,當沒有真正熱愛的東西時,垃圾快樂就會趁虛而入。
給自己定一個中短期的目標,盡可能拆解成每天的小目標,每天進步一點點,建立積極的反饋。
即時良好的反饋,更能幫助你堅持做成一件事。
3.發展其他的興趣
任何會帶給我們快感的事物,都有潛力讓人對其上癮。
如果一種行為是一個人生活中唯一的快感來源,人們就有更大可能對這種行為成癮。
觀察身邊那些優秀的人,他們不是不喜歡“垃圾快樂”,只是他們還有其他上癮的東西。
比如錢、事業、強健的體魄,其他興趣愛好等等。
世間沒有那么多的“也許”,那些辭藻不過是為我們的念念不忘,找一個可以慰藉自己的借口。
想想那些你想擁有但從未擁有過的東西,如果想要擁有,那就去做那些你從未做過的事吧。
點個“在看”,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