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手機怎么辦》講座筆記(孩子沉迷手機家長該怎么做)
今天在線觀看了由河南家庭報家長學校舉辦的線上家庭教育講座,主題是《孩子沉迷手機怎么辦?》講座由全國家校共育數字化項目特邀講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王歡主講。
在數字化發展的今天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社會當中,是家長本身還是學生都變得離不開手機 。老師布置作業大部分都是通過微信群 ,還有一些是需要手機完成的作業 ,無論是對父母還是對孩子 ,手機的使用都使我們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地去獲取一些信息。但是可科技是把雙刃劍, 在帶來便利的同時 ,也難免會帶來一些負面的效應 。
案例:一個六年級孩子的媽媽非常焦慮,原因是孩子寫作業時不停地使用手機,說作業題不會做,要用手機搜索一下答案解析才能理解,才會做。可是考試成績一出來,非常不理想,媽媽就留意了一下,發現孩子在做作業時并不是用手機找答案,而是在刷抖音,和同學聊天,并且還對著媽媽說:你高中都沒畢業,你又不會輔導我,輔導我的都是錯的,我不還得在手機上搜解析才能學會。
不知道以上這種情況大家遇到過沒有?王歡老師通過三方面來分享關于沉迷手機的問題。
一: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
①感知記憶的特點
越具象的、直觀生動的、越有趣的材料越容易被他們感知。
②情感、意志的特點
小學生雖然能夠初步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但是還不是很穩定,并且他們對自我尊重的需求已經很強烈,希望自己有做決定的權利。但同時這個群體的自制力還很差,自我的意志力不強,所以遇到問題會比較沖動,對于新奇事物的克制能力也非常有限。
③自我評價
小學生的自我評價是非常主觀的。比較容易看到自己的優點,忽視自己的缺點,并且大部分時候他們依賴外在的評價,比如來自老師和父母的評價。
二:手機依賴的表現和原因
手機依賴的危害性:
1.身體
視力、體質健康、睡眠
2.心理
注意力、學習效率、人際交往
手機依賴的特征:
1.失控性:花費大量時間不能夠自控。
2. 戒斷性:無法正常使用時出現顯著的負面情緒。
3.逃避性:利用網絡設備逃避孤獨、焦慮等現實問題。
4.低效性:過度使用影響到日常生活學習的效率。
手機依賴的原因:
模仿行為:父母、同輩群體刷抖音、玩游戲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孩子的好奇心。
2.逃避性行為:逃避和尋求及時滿足
。 逃避:課程壓力、同伴競爭壓力及時滿足:刷抖音、打游戲。
3.人際交往困難,內心孤獨:內向 -人際交往困難,人際關系缺失,虛擬世界人際關系。
4.自制力差:小學生是一個自我控制能力很差的群體。 對于自身、客觀事物的辨別能力較低· 面對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產生興趣盲目性上網。
三:對策和建議
1.有效溝通
—-天大的事情都可以大事化了
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聽比說有時候重要
2.合理使用
共同商量手機的使用堅決不能玩手機:下下策合理使用手機:上上策。建立手機使用的規定并堅決執行。
3.用愛陪伴
.沉迷手機是孩子找不到學習目標的信號。
·手機不能替代家長的陪伴,孩子需要的是父母認看書我要認真寫作業。
4.榜樣作用
父母應該是孩子培養高尚情操、健康生活的榜樣身教重于言傳。
手機不是洪水猛獸 ,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小學生還是以學業為重 ,不能過度沉迷手機 。
家長也要反思,是不是自己也整天抱著手機給孩子做了"榜樣",缺少陪伴和交流呢 ?家長應該創造更多的機會和孩子一起參與到一些親子活動中,幫助孩子減少對手機的依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