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剛今年六歲了,因為父母之前都在外工作,他一直就待在奶奶家。后來父母將他接到了身邊,某天晚飯的時候,母親先炒了一盤青菜放在了桌子上,然后回廚房去弄別的菜了。等小剛的母親從廚房再一次出來的時候,桌上的青菜已經沒有了。小剛的媽媽問:“小剛,是你把菜都吃掉了嗎?不是應該等家人一起吃飯的嗎,你怎么把菜都吃完了呢?”

小剛沒有說話,只是一直掉眼淚,小剛的媽媽就很奇怪了:“我又沒有和你發脾氣,又沒有嚇唬你,這樣的小事哭什么?我問你,你解釋一下就行了。”小剛一邊哭一邊說道,在奶奶家的時候他都是這樣做的,奶奶也沒有這樣問過他,他吃得越多,奶奶越高興。還一直夸他呢。并沒有告訴過他別人沒吃的時候自己不準吃。小剛的母親聽到后,耐心地告訴他:“吃飯的時候要讓長輩先上桌,長輩先動筷子吃飯,你才能吃飯,要為他人著想,這是餐桌上的禮貌,也是為人該有的禮貌。”
父母不能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平白無故地受到委屈。不論目的是什么,只有交流溝通后才能解決問題。孩子年紀小,考慮事情一定單純而直接,可能還很幼稚,所以不要武斷地推翻孩子天馬行空的想法,這是一種極其錯誤的想法。家長可以選擇坐下來聽孩子說一說前因后果,不輕易地下結論,嘲諷他又或者是輕視他,這會讓你們之間的隔閡變得越來越深。正確的做法就是聽他說,然后適當地給他提供一些建議。告訴他他的想法不是錯誤的,只是還不夠全面,可以再相應地補充一下。關于一些原則性的問題,就可以用過來人的經驗去給孩子做個提示。亦師亦友,才能更加準確地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